近两日,本市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市中研附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于乃浩提醒广大市民,要提防高温对身体带来的损害,预防晒伤、热射病等高温病的发生。
近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各医院急诊中暑病人明显增多,人们大多对中暑热射病傻傻分不清楚,炎炎夏日,我们的身体耐热程度到底有多高?从中暑到热射病到死亡的人体变化是怎样的?中暑还分轻重?严重中暑时我们该怎么办?
于乃浩医师介绍,医学上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及时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降温,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症中暑体温在38 ℃ 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同先兆中暑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热痉挛会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无神志改变;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平卧,补充盐水或饮用电解质溶液。
热衰竭患者则会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等症状,有时可表现出肌肉痉挛、体位性眩晕和晕厥。体温升高,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表现。出现这种情况应迅速降温,当血容量严重减少、电解质紊乱时需静脉输液。
最严重的一种为热射病。热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高热、无汗、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死亡率高达40%~50%。
于乃浩医师提醒大家,高温天气,对于一般的市民而言,可以在阴凉处避暑,可以在空调房中歇息,然而像环卫工人、交警、快递员等职业人群,更要注意应对高温工作所带来的种种健康风险。一旦出现中暑或者有先兆症状一定要高度重视,正确进行处理以免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要如何预防中暑呢?于乃浩医师介绍建议市民,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水分,高温作业一定保证充足的饮水 。每日饮水3升至6升,以含氯化钠0.3%~0.5% 为宜。高温作业前,应该做好防晒的准备,最好准备太阳伞、遮阳帽,着浅色透气性好的服装。高温作业时一旦有中暑的征兆,要立即采取措施,寻找阴凉通风之处,解开衣领降低体温。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以保持充沛的体能,为达到防暑目的不饮酒或尽量少饮酒。班前6小时之内不要饮酒,特别是酒精度很高的白酒,同时建议合理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