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发展的目标,更是前进的方向。
津南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抢抓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碳”路美好,逐绿而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由此拉开序幕——
“碳”路美好 逐绿而行
2022年4月8日,天津市确定首个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区——津南区,这里建设三年多的绿色生态屏障2.7万亩成片林地,经过第三方核定,年均二氧化碳当量约1.25万吨,预计在碳汇项目二十年有效期内可实现创收750多万元。
点“绿”成金,在天津首次成为了现实,这令坚守在这片“大绿工程”中1200多个日夜的200多位“新农人”喜极而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多年来,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大力落实减排承诺。森林碳汇就是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减量的重要途径。
作为减排代表,天津于2018年启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在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黄金发展走廊上,打造总面积736平方公里的“生态绿肺”,津南区拿出85%的面积承担起全市任务的近一半,成为了绿屏建设的“主战场”。
清晨5点半,农委干部李焕就出发了,开始轮转建设现场和养护基地。在这个时间点,和他一样,还有数百名建设人员开始新一天的劳作。
三次圈式浇水,分穴打好支撑……有着10多年经验的园林工人刘佃英,栽种技术驾轻就熟。第一次见到刘佃英,我就被她爽朗的笑声所吸引,她是团队里年纪最大的,也是干劲最足的。我问她:“干植树造林的活儿,累不累呀?”她说:“不累,种树,对环境好。”我又问:“您种的这些树不伐不砍,有一天就能变成钱,您知道不?”她惊讶地看着我说:“这俺不知道,不伐、不砍,这树就能变成钱,那俺可是做了件大事儿啊!”尽管长衣长裤头巾包裹,我看到,刘佃英的脸颊和手上依然被阳光炙烤出一道道黑色印痕,她那爽朗的笑声响彻林间,格外沁人心脾。
李焕说,从绿屏咸水沽湾到辛庄湾,从八里湾到双桥河湾,大笔写意绘津南的就是这些最基层的园林工人,完成“千年秀林”任务,确保苗木100%的成活率,实现碳汇目标,靠的就是他们一株一株栽植,精心培育呵护。
自2018年以来,津南区已经累计新增造林绿化面积达6.4万亩,这些栽植的树木按照一米株距排开的话,可以环抱地球赤道三分之二圈。如今,天鹅、白鹭、灰喜鹊等40多种野生鸟类在这里安了家,天津东南部城区的平均温度比三年前下降了0.4度,湿度增加3%,有效阻断了中心城区“超大热岛”和滨海新区“超大干岛”的形成。
然而,像刘佃英一样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在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着巨大贡献。我们要让更多的“刘佃英”了解,还有许多人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践行“双碳”,为绿色发展奋斗前行。
2021年5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市委区委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落实。同年7月,我们在视网播报四个平台上刊播的“津南区创建‘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栏目正式开栏,围绕国家会展中心里的减碳智慧、5G“双碳”平台、城市绿洲悄然生长等进行专题、系列报道,我们把街镇典型经验、社区优秀做法邀请进直播间,畅聊分享,并通过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广泛传播。
5G“双碳”平台可实时管理园区内绿色光伏、路灯亮度、污水排放,为企业制定“一对一”减碳方案。传统钢铁企业荣钢深度转型,落成了全市第一个氢能运输示范应用场景,10辆电池重卡在荣程加氢站加入氢燃料后,驶向天津港,开启“氢能”运输新时代。就是这样的一辆49吨氢能重卡往返一趟天津港,便可以减少二氧化碳达62千克。
随着我们报道的深入推进,一些企业纷纷来电了解“双碳”平台,市民们积极加入“双碳”菜园等特色实践基地,开展土壤修复、资源回收利用等活动。我们的各类节目也从最开始的一天几千条浏览量,达到现在1小时点击过万。
一周前,我又见到了刘佃英,还没等我说话,她便抢先说,“我看了你们的节目,现在更加知道林草是经济,养护得好、‘钱’途无量。”正是因为这份植绿护绿的工作,她愈发觉得骄傲与自豪。如今,5G“双碳”平台已经覆盖园区512家企业,对230家企业实现了完全的能源托管。就在两周多前,荣程集团的第三批氢能重卡交付使用,目前已累计加氢4000多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累计超过500吨。
从森林碳汇之增,到产业优化之路,再到能源结构之变,作为一名基层媒体人,我很庆幸能够见证无数个“双碳”智慧与惊喜,感受着绿色发展的动能与脉搏。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双碳”目标留给我们的时间虽有“余量”,但并不“充裕”。
我们将持续与时代同行,通过更加丰富的新闻报道捕捉新亮点、挖掘新典型,“碳”路美好生活,持续逐绿而行。希望有一天,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上,天津的名字能够更加闪亮,在世界减碳历史上,中国智慧镌刻得更有力,中国力量影响得更深远!
为大美津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