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过年,是伴着各种风趣幽默、极具生活味道的年俗歌谣、谚语一路走来的。从腊八开始,“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各式各样的歌谣谚语一直能唱到“二月二”。这种独特的年俗现象,和天津卫独特的地理位置、城市文化息息相关。天津人热爱生活、见多识广、能说会道、风趣幽默的性格,形成了注重仪式,敦本务实,红火热闹,极富生活情趣的年文化。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贴倒酉; 三十晚上熬一宿……
二十九,贴倒酉。
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贴对联、福字、吊钱。所谓“贴倒酉”,就是迎接福、禄、寿、喜、财,即“五福临门”。“酉”即“酉时”,是下午五点至七点,是“贴倒酉”的最佳时间。“酉”,属金,“倒酉”就是“金到”;“酉”谐音“有”,“倒酉”即好事天天有。贴“倒福”有讲究。正门是家庭门面,不宜贴“倒福”。而垃圾桶、水缸、米缸等需要倾倒的器具上,须贴“倒福”,避免把“福”倒掉。人们通过谐音,用“福倒(到)”来抵消“福去”。房内器具上的小“福”字,可倒贴,是为“小福不倒(到),大福不来”。
三十晚上坐一宿。
除夕全家人吃完丰盛的团圆饭后,开始守岁,所有房间点燃“岁火”,彻夜不熄,全家人围坐,尽情娱乐,红红火火。子时饺子是守岁饮食的重要环节,一般是天津素,象征着一年素素净净。除夕饺子还承担圈福、测福的功能。除夕包饺子,先包几个元宝放在盖帘儿中间,然后以元宝为中心一圈一圈摆放,此为“圈福”;准备一小块水果糖包在饺子馅儿里,吃到的人,预示新年发财交好运,此为“测福”。
初一饺子初二面,
初三合子往家转。
“民以食为天”,天津人平时就重视饮食,讲究应时到节,吃出花样儿来。过年了更应吃得精,吃得好,吃得舒坦。正月开头三天的饮食绝不能含糊,“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天津方言“转”是“赚”的谐音。到了初八、初九,那是“合子加八,越过越发;合子加九,越过越有”。“八”对“发”,“九”对“有”,寓意吉祥。
有心拜年初一二,
无心拜年初三四。
拜年,是重要的年俗活动,带着浓浓的人情味、烟火气。老年间的大年初一,大街小巷处处是拜年的人流,蔚为壮观。家家户户传出贺岁的话语,所有人笑容都堆在脸上,所有吉祥话都在此时派上用场,所有祝福都在此刻尽情表达。即使平时闹过矛盾,心有芥蒂,但此时碰面,满面笑容地道一声“过年好”,于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以往过节儿就一笔勾销了。
孩子们放着鞭炮,做着游戏,唱着拜年歌谣相戏谑:“过年过得好啊,没叫老鼠咬啊;过年过的坏呀,没叫老鼠踹呀!”近年来,新兴的拜年方式取代了旧时拜年的奔波劳顿,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网上团拜形成新年俗。
开市先道喜,
有财又有米。
大年初二开市道喜。所谓“开市”,就是解除除夕以来外人(尤其是女人)进门的忌讳。旧俗,自除夕到初一合家团聚,忌外人打扰。开市要请全科人,从进院门开始,全科人念着“开市大吉,吉庆有余”的喜歌依长幼次序各个房间走一遭,边走边念“开市就走,越过越有”“有财有米,有鱼有鸡”等吉祥话。初二还有“进财水,迎财神”的年俗,是每天为用户送水的水夫挣点小钱的时机。
破五解禁,生火煮饭。
春节是新年度的开始,预兆着全年的吉凶,因而天津人的妈妈例儿多,不同的节点有不同的禁忌,如清人张焘《津门杂记》:“元日至初五日,不以生米为炊,谓之忌破五。”到了初五这天,不以生米为炊、不动针线等禁忌解除,故曰“破五”。初五包饺子还要“捏小人”,俗谚“破五饺子捏小人嘴,一年到头免是非”。在驱邪求吉的同时,对每个人来说,也是潜在的道德自省自律。
正月十五闹元宵。
元宵节是春节最后的高潮。晚饭要吃饺子、煮元宵,民谚谓之“星星追月亮”。晚饭后要逛花灯、猜灯谜。孩子们拿着舅舅买的灯笼,成群结队地唱着“打灯笼会儿哩,烤手哩;你不出来,我走哩”的歌谣。各式各样的灯笼,逐渐排成伴着欢笑的长龙,在大街小巷穿行……
正月十六走百病。
“遛百病”原为妇女的元宵节活动,要越过三条河流,跨过三座桥。新媳妇还要摸摸桥栏的钉子或庙门上的门钉。求得子嗣,传宗接代,兴旺家道。过了正月十六,春节进入尾声。
填仓打囤,干饭鱼汤
正月二十五是填仓节,《津门杂记》:“二十五,罗灰于地,作囤形,名曰打囤。”在这一天吃焖米饭、熬鱼汤。天津人过填仓节,撕下吊钱,裹上铜钱,压在圈好的“粮囤”上,以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二月二剃龙头,
一年都有精神头。
天津年俗老例儿“正月剃头死舅舅”,不过是无稽之谈,但也蕴含着合理的引导,是督促人们在春节之前做好个人卫生。旧时剃头匠多为宝坻人,忙乎了一腊月,都回老家过年了。“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人们都借“龙抬头”这吉祥日去理发。头发剪短了,脸部就显得白胖,天津人戏称为“白果”。天津二月二童谣:“剃头不告我,见面打白果。打得白果直冒火,消防队,来救火。救不灭,别赖我!”——引起人们哈哈大笑。
春节谣谚,是对春节生活习俗的总结,是趋吉求福心理的外化,也是节俗文化纯真的反映,是传统、文化、时代、地域四要素的融合。随着时代发展,有些年俗已然改变或已消逝,但民间谣谚却留存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引发温馨的回忆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