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为患儿及时鉴诊。
虽然连轴转,但只要患儿在,医生就一直在。
“十一”假期之后,我市儿科诊疗量呈波动上升趋势。面对严峻的诊疗压力,白衣天使把患儿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凝心聚力、坚守一线,全力保障门急诊患儿的就医需求。
近几天,虽然就诊患儿数量有所下降,但他们仍然坚守岗位、连续作战,始终以炽热的初心呵护生命温度,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的使命担当。
“医生,能不能先给我儿子开点药?”“孩子高烧反复,现在体温又上来了,要不要输液?”诊室里,医生虽然一直在忙碌,但对每一名患儿都是悉心诊治、对家长的疑问耐心解答。护士穿梭在人群中,柔声细语地安抚哭闹患儿,每天都要走2万多步。
近段时间以来,这是医大二院儿科门急诊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
全力护“童”,他们一直都在!保障患儿就诊需求,减少排队等候时间,他们多措并举——儿科导诊处增设一名医生,根据就诊患儿病情提前开具化验单;指定诊室为复诊患儿开具输液用药,免去重复排队的困扰;动态调控急诊成人指血采集时间,优先为患儿采集指血……
医大二院儿科副主任王雪艳说:“加班加点、连轴作战已成为常态,无论什么时候,儿科医护人员都会迎难而上,用一腔热忱守护患儿的健康。”
一声声仔细询问、一次次贴心叮嘱、一句句耐心说明……中医二附院门诊、病房、急诊处,随处可见儿科医护人员的忙碌身影。
赵明宗医生昼夜在岗,看完白天门诊的就诊患儿后,又无缝衔接到儿科急诊,看完最后一名患儿已是深夜。急诊护士常艳侠每天面对众多的患儿及家长,喉炎犯了依然坚持在岗,用嘶哑的声音和手写的文字一遍遍地解释沟通、安抚引导。
中医二附院儿科主任陈慧说:“我们会按照不同颜色腕带区分患儿的发热程度,强化危急患儿快速处置机制,必要时启动全院多学科会诊。儿科门急诊仍处于高位运转中,每位‘儿科人’都舍小家顾大家,他们既是各自岗位上的‘战士’,也是随时互相补台的‘战友’,身体力行地保障诊疗服务平稳运行。”
白天就诊患儿多,夜间急诊患儿更以急危重症为主。为保证患儿就诊安全,四中心医院儿科医护人员白天满负荷运转,夜间急诊仍会安排高年资、经验丰富的医生出诊。这些坚守在一线的医生平均年龄已接近50岁。
儿科被称为“哑科”,患儿通常表达不到位,医生在诊疗中常常要像个“侦探”,层层深入、逐一排除,才能“揪出”疾病的“元凶”。
前几天的一个夜间,一名患儿发热4天,之前被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到急诊寻求进一步治疗。路鑫畅主治医师仔细查看患儿的相关检查结果,感觉并不是单纯的化脓性扁桃体炎,很可能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抗体化验结果证实了路医生的推断,随后,她积极为患儿登记寻找床位,使患儿顺利住院接受治疗。
四中心医院急诊医生路砚秋说:“虽然现在患儿多、候诊时间长,但是大家都非常理解,家长的第一句话往往都是‘医生您辛苦了’,听到这样的问候,心里暖暖的。孩子的健康是家长的期盼,也是儿科医生的期望。”
每到深夜,海河医院急诊室里,护士们总是三步并作两步走,穿梭在每一个区域。急诊科与其他科室不同,患者求医心切,特别是孩子的父母。护士们用细致的服务、耐心的沟通,妥善安抚每名患儿家属的情绪。
儿科急诊就诊量增加后,海河医院迅速调整、优化急诊诊疗流程,将儿科急诊与成人急诊分区域处置,后续开启了第一候诊区、第二候诊区模式,扩大等候区,使每名患儿及家属可以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中候诊。
海河医院急诊科主任马龙艳说:“儿科团队的医生都在全力以赴,大家从没掉过链子。他们有的刚上完白班,夜里被叫回来支援;有的除了出诊,还要兼顾科室的教学工作;有的声音嘶哑多日,但仍坚持出诊……”
“主任,我们又来了,您快给看看。”早上刚开诊,泰达医院儿科主任耿荣娟的诊室外就已经排了好几个“小病号”,还有不少患儿在大厅等待叫号。询问了孩子的症状,耿荣娟麻利地拿起听诊器,耐心引导孩子配合听诊。
前一名患儿刚离开,后面的已经坐在椅子上。耿荣娟转过身,开始新一轮看诊。一上午,她没离开诊室半步,只有椅子不停地随着她的身体左右转动。
一双双妙手,撑起健康“保护伞”;一颗颗初心,不负身上圣洁白衣。全力护“童”,他们携手并肩,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