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12月1日,2023年天津市公共文化云建设及群众文化数字化培训班在天津市蓟州区举行。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刘文艳在开班仪式上致辞。来自天津市各区的文化馆馆长及业务骨干近80人参加培训。
本次培训旨在提高天津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基层的丰富性、便利性和可选择性,以数字为翼,释放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最大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走上“云端”、进入“指尖”,同时培养数字化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共同研究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为此,特别邀请到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罗云川、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规划处处长刘立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生导师张桂刚和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系教师李立等专家学者前来培训指导,帮助文化馆馆长及业务骨干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坚定信心。
培训期间,罗云川以《公共文化云与数字文化馆建设》为题,围绕数字中国建设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有关要求、公共文化云与数字文化馆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应用场景与实践案例,深入分析了地方公共文化云包括数字文化馆如何从数字化走向网络化、智能化。
李立以《文创设计流程与方法》为题,强调了文创产品的重要性,从“文创的价值”“文创设计的分类与方法”“案例分析”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地域文化,打造多品类文创产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让他们以创新的形式走进大众日常。
张桂刚以《新技术赋能公共文化》为题,分享了新媒体、元宇宙、大模型、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与管理中的应用,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数字文化馆建设方向。他提到,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公共文化精准服务,重点要让区块链及现代传播等技术真正服务广大群众实现服务效能提升。
国家艺术基金经国务院批准,于2013年12月成立,是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培养艺术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刘立明在题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指南解读》的培训中,详细讲解了国家艺术基金的申报规范、申请流程、重点及难点、过程与目标等关键内容。她指出,申请国家艺术基金,需要准确理解申请宗旨和申报要求,特别是项目的创新性、独特性和社会意义等方面的评估标准。
为期两天的培训圆满结束后,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刘文艳,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邢晓阳,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韩磊为参加培训的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本次培训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要求,通过文化馆事业建设者与行业专家学者的经验交流与专题培训,为进一步加强天津市群文系统数字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丰富和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质赋能,书写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