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欢喜或是并不那么情愿,不知不觉中时钟走到了2023年末,我们又一次站在了历史交会口。
这一年,殊为不易!既有风高浪急,也有暗流汹涌;在惊涛骇浪中劈波斩浪,在持续承压中复苏上扬。
一切都是“干”出来的。于我们津城而言,无论是夏天的特大洪水,还是刚刚度过的暴雪极寒,无论是暮春拔地而起的“天工开物”科创新城,还是全年稳步推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每一次战斗、每一点进步,每一个胜利,每一缕笑容,都透着“拼”的气息,都带着“汗”的味道!
2024,怎么干?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今日闭幕的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清晰地勾勒出了蓝图,也更加鲜明地传递着一个信号:风高浪急之时,要想过“更好的日子”,就得勇立潮头当“弄潮者”,不能半倚半躺做“观潮客”!
一句话,天津人,就不能“随波逐流”,就得敢于“立潮头”,就得敢于站在“浪尖”上!
一
首先要说,咱天津人,从来就不怕水。
12月23日,天津迎来了619岁的生日。作为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咱天津,以“渡”为名,因“河”而生,向“海”而兴。九河下梢,七十二沽,既有“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浪漫,也有“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豪迈。
天津人喜欢玩水,是天性,更是能力。海河畔、运河边,赶海的渔民、冬泳的大爷,本事都是从小练就。所以,当万千“网红”站在狮子林桥畔望向海河,才能知道这些“天津baibai”数十年的苦练不是白给的。
是的,天津人不怕水——当海河流域60年不遇的洪峰过境,我们肩并肩迎战冲锋。转移安置9.2万群众,人员无伤亡,水库无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
是的,我更想说的是,天津人“不怕水”的更深一层含义还在于,天津人从来“敢试水”,敢“立潮头”!历史上无数个第一出现在这里,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第一条有轨电车,新中国第一辆自行设计制造的自行车、第一台电视机,世界上第一个建在桥上的摩天轮……
城市的名字,城市的历史。619个年轮,在城市发展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积淀了城市的文化,也磨砺了城市的性格。“浪”来了,咱就得站在“浪尖”上!
二
2023,地球“不太平”。就像网友所说,我们不是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无论是持续的“俄乌冲突”,还是突然爆发的“巴以冲突”——成年人都知道,我们在微信朋友圈里直面的这些“炮火”,究竟意味着什么。外溢的风险也开始转向红海,黄金水道面临“实际停摆”,全球供应链再遭考验,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会受到怎样的冲击?
还有日本核废水,一次又一次的“南海风波”“台海风波”……三年的新冠疫情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世界,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如此之近。外部环境,不会因为我们的期盼而变得祥和。但经济发展,却不能因为纷争而放慢脚步。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所以,我们的2024,还要继续“不得不”做好应对风高浪急、惊涛骇浪的准备。除了“立潮头”,我们别无退路,别无选择!风雨兼程穿云过,斗罢艰险又出发!
三
心潮逐浪高。
立潮头,怎么“立”?
首先,需要我们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
定力来自哪里?来自党中央高屋建瓴的指引,来自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自穿透迷雾认清本源的犀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我们总结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的“五个必须”,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天津,必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成功从不在一朝一夕之间,做那些正确而艰难的事情需要“磨”,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认准了的事就一抓到底,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再有,需要我们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眼力。
《礼记·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是什么?是雨后初生的萌芽,是对传统继承之上的改进,是“先立后破”的综合考量。
天津有众多的老字号,但市场不行的时候,无论你有多久的历史和故事,也只能尴尬地看着盈利的“里子”和光鲜的“面子”逐渐消失,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打一声。
怎么办?“祥禾饽饽”给出答案,老味新作——在保持传统古法手作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良,在“变”与“不变”之间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从濒临关门到拥有43家线下门店,线上线下销售额直奔3个亿。
当“泼天富贵”来临,郁美净踩准消费者的情绪节奏,形成情绪共振,稳稳接住这一波国货浪潮,背后则是与市场变化同频共振的结果。
需要我们有“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能力。
“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619年的天津,鳞次栉比的街边建筑,连墙接栋的工业厂房,记录着城市的历史,也难掩岁月的风霜。
到了改变的时候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曾经天津第一机床总厂的旧址,随着工厂的迁址便“荒”了下来。2023年工厂及周边片区进行城市更新,23栋老建筑以及厂区原有的近千株乔木都被保留下来。已有近4000平方米的建筑陆续完成加固和修缮,已经有28家企业签约进驻,老厂房正在化蝶重生!
由棉纺三厂老厂房改造而来的棉3创意街区,入驻企业超过90%,网络经纪公司、直播企业、网络带货平台公司等新业态聚集,创业氛围浓厚……
最后,更需要我们有“鲲鹏水击三千里”的魄力!
发展重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人们把眼睛盯向天开园。
从2022年12月份谋划启动到2023年5月18日正式开园;从概念图到施工图;从规划设计到落地生根,高标准规划建设的天开高教科创园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十项行动”的重要举措。截至年底,天开园“一核两翼”累计注册企业1117家,城市与大学在这一刻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
科技创新离不开基础研究,离不开重大科研设施和创新平台。随着3月27日天津第六家海河实验室──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正式揭牌。以海河为名,以国家战略和天津需求为导向,细胞生态、信创、现代中医药、合成生物学、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六大实验室,六箭齐发,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为城市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坚持创新,坚持改变,坚持长期主义的态度,天津不只要当耐力十足的“老黄牛”,也要当那个敢于闹海的“哪吒”!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从粗放式拼规模拼速度,到拼质量拼效益拼结构,2023年末对比经济结构,会发现天津的发展内涵在不断升华。坚持高质量发展,事一件接着一件做,路一步一个脚印走,一场必将属于天津的新胜利,在前方等待着我们。
2023年,619岁的天津有资格谈论历史上的古老与沉淀,更从未忘记自己身上所负担的任务与使命。
2024年,这座城市盼的是那些搏击风浪的弄潮儿,需要的是无数个有定力、有眼力、有能力、有魄力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