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天津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开幕。来自全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市人大代表肩负重托,豪情满怀,履职尽责,为深入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贡献智慧和力量。昨日,记者分别来到静海区、西青区、武清区代表团驻地,倾听代表们的心声。
风雨压不垮,坚韧中开花。去年7月,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来袭。时隔数月,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蓄滞洪区内农业生产恢复得如何,一直是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的牵挂。当前,如何加强精准帮扶,确保群众安居乐业?如何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今年市两会,灾后重建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静海区台头镇,9000余亩冬小麦长势喜人。”“西青区辛口镇,被洪水淹没的生态六埠景区退水后至今已接待游客7000余人。”“武清区黄花店镇,村舍整齐,蔬菜大棚里满目翠绿,生机勃勃。”……来自静海区、西青区、武清区的代表们带来的这些好消息振奋人心!
“洪水退去后,东淀蓄滞洪区加快灾后重建,生产生活秩序迅速恢复,冬小麦抢种、西瓜育种等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市人大代表、静海区五合顺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郝建说,“历经这场‘大考’,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全力以赴的支持让我深受感动、倍感振奋、干劲更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质、创新农文旅发展模式、扩大农产品知名度,擦亮‘台头西瓜’特色品牌,推动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生活更好,在广袤乡村书写更美好的振兴故事。”
市人大代表、静海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赵立明说:“受洪水影响,东淀蓄滞洪区内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水平亟待提升。我深感使命在前、重任在肩,我们将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进一步加快灾后产业的提升和发展,加强对农业种植的技术指导,投入更多的科技资源,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质效。”
“在这场‘大考’中,党员干部群众上下一心,筑起了冲不垮的堤坝。如今,重建的大棚再现丰收景、恢复的文旅项目又迎新游客。风雨过后见彩虹,乡亲们正奔着更好的日子忙碌着……”回首2023年的抗洪防汛攻坚战,市人大代表、西青区辛口镇大杜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毕红鸽颇有感触地说。
新年新气象。毕红鸽还带来了乡村振兴的好消息。“种葫芦是我们村的特色。2024年,村里的葫芦产业园将进行基础设施改造,修缮道路、沟渠等,全面提升园区环境。葫芦的销售渠道还要进一步拓宽,打造‘福禄之地,运和杜庄’品牌,做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毕红鸽说。
不仅如此,毕红鸽还兴致勃勃地说起了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葫芦文化大集。“葫芦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近些年文玩葫芦成为了收藏界的新宠,吸引了很多收藏玩家。因此,我们打算在村里建一个葫芦文化大集,地点就选在村东,以北堤路为起点一直到葫芦产业园,总长度约750米。沿途打造集装箱商铺50余个,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毕红鸽说,“我们粗略地估算了一下,未来文化大集的人流量上来之后,光租金这方面,预计每年可以增加3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葫芦产业园提升改造和葫芦文化大集建成后,还可以增加村民就业岗位70余个。”
在武清区代表团驻地,代表们正以“满格电”状态迎接盛会的召开。大家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盘点去年的收获,畅谈今年的期许。
“迎战史上罕见的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天津人民打了一场大胜仗。武清区是永定河上游洪水进入天津的第一站,在这场洪水大考中,武清区经受住了考验。”市人大代表、武清区应急管理局局长马红丹感慨万千,总结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一是指挥有力、二是干部得力、三是群众给力。
“在应对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短板,比如对于上游洪水水头的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升、应急物资的储备亟待丰富、对于避难场所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提醒我们一定要树牢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坚持固本强基、提质强能,把短板弱项尽快补上。”马红丹说,围绕持续提升“抗大险”“救大灾”能力,武清区今年投资进行硬件提升,建设两个应急指挥分中心;引入飞行能力更强、续航里程更长的无人机,对区域内全流域水系进行航拍;引入卫星航拍,具备对火灾、地震、洪水等全灾种的航拍能力,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同时,加强全区29个街镇应急物资的储备,根据各自可能涉及的不同灾种,每个街镇配备一定额度的物资装备,一旦出现险情,全区统一调度,快速配送到前线。此外,计划再完成多个避难场所的提升,总安置人数达1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