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第七届胸痛中心质控大会暨天津市胸痛中心联盟年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年会、天津市医学救援学会医工转化分会年会在津举行。
2023年,天津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搭建起区域协同的网络救治体系,提升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心血管疾病急救能力,截至目前,全市268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启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工作,共241家胸痛救治单元通过验收,全市覆盖率达90%。其中,和平区、西青区、津南区、东丽区、蓟州区和宝坻区实现了胸痛救治单元100%覆盖。
天津市胸痛联盟主席、天津市胸科医院党委书记郭志刚介绍:“2014年,天津将大力打造设在乡村卫生站的胸痛救治点的建设。胸痛社区救治单元和社区救治点距离老百姓更近,其最基本的职责与任务就是早期识别,早期处理,尽快转运。老百姓出现胸痛,特别是早期发现胸痛时,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识别和早期处理,并且给予转运,由此提高救治效率。同时,也可以通过社区救治点为大家提供更多心血管病疾病的防治知识和经验。老百姓能够认识到胸痛的危险,尽早发现症状,为有效救治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整个质控管理上来讲,胸痛中心的建设将借助我们的质控体系,让覆盖面越来越广的胸痛救治中心、胸痛救治单元与胸痛救治点的建设,纳入统一的质控管理。按照分级诊疗的模式,逐层做好技术与专业方面的指导。同时我们会安排胸痛救治中心、胸痛救治单元的相关单位,共同商议流程当中的问题,提高救治效率,保证胸痛患者能得到及时救治。”郭志刚说。
郭志刚表示,今年是第七届胸痛中心质控大会,目前,全国已有5700多家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心,胸痛中心的同质化建设在这届质控大会上得到了最精彩、最完美的体现。各个专业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胸痛在救治方面的联动,也是这次会议专业方面非常重要的特点。不单纯在救治方面,同时在宣教、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急性胸痛患者的预防方面,以及急救等,都会在这次质控会上得到推荐,从预防、抢救、治疗全流程上来推动胸痛中心的从预防到康复等方面的工作的开展。
“下一步,我们会把胸痛救治点的建设纳入到2024年胸痛中心的建设布局当中,通过分层管理把密度织好形成全域覆盖。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疾病的宣教、预防、抢救等方面做大量工作。把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胸痛救治点的规范化管理要延续下去,有效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效果。”
记者了解到,目前,天津市有28家国家认证的标准化胸痛中心,平均每5公里一家,分布在天津市各区,密度排全国第一。借助天津市急救中心的转运能力,接听120电话后,8分钟左右就能到患者身边进行正规救治,结合快速转运、标准治疗,为天津市恶性胸痛患者的治疗提高了效率。
天津市急救中心主任李尚伦介绍,近年来,天津院前急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目前,全市16个区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规划,每3万人口配置一部救护车,每8万人口建设一个急救站点,在全市进行网络化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经建设完成了205个急救站点。全市实行统一接报,区域调派。在天津境内拨打120急救电话,都会接到120急救中心的调度指挥大厅,再根据报警所在区域就近调派,及时把救护车派到患者的身边。为了保障全市的统一质量标准,急救中心实行了统一质量控制,包括车辆、仪器设备的配置,以及实施专业标准考核,最大程度保证全市得到高质量的均衡院前急救服务。
李尚伦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三新三量’,我们将通过人才、装备、思路的更新,达到‘三量’的变化。专业技术人员、车辆、装备的数量,目前已经能够比较好的满足群众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提高载量、容量,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当然,最核心的还是质量。通过环节质量的控制,2023年,我们心肺复苏成功的例数较上一年度增加了207%,气管插管成功率增加了116%。今后,进一步提升院前急救的质量,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