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上午,冬日的天津外国语大学静谧安详,位于校园内的北疆博物院迎来了当天的首批客人。
“震撼!太让人意想不到了,咱天津还有这么一个宝藏博物馆。”
参观后,一名市民不住地表示:“这个博物馆,外表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里面的各种内容真是让人赞叹!”
北疆博物院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也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一个旧址展示区,现存标本20万件,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文献资料完好保存至今的百年博物馆,是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座“活化石”。
“随着北疆博物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来参观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也反应了大家对博物馆的喜爱。”天津自然博物馆书记、馆长张彩欣介绍。
北疆博物院创始人系法国博物学家、动物学家黎桑(Paul Emile Licent,1876-1952),来华后取名桑志华。1914年起,桑志华在中国北方进行了近25年、行程5万公里的科学考察活动,对中国北方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风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采集到大量珍贵的自然历史标本,创立了北疆博物院。该博物院法文名又叫黄河—白河博物馆,1922年建设北楼,1925年至1928年建设陈列室并对外开放,1929年至1930年建设南楼。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疆博物院就被称为“世界一流博物馆”,历经百年,更是已经成为中法自然科学和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
在100多年前那个混乱的年代,收集、研究中国的各种物品,并且将全部物品留在中国,桑志华的精神更让人感动。
“我不能掠夺在黄河—白河博物馆中所收藏的,从各地花重金收集到的文物……,我坚持的一贯原则是,所有被发现的这些世上仅有的古生物文物必须要留在发现地。”桑志华1925-1926年欧洲纪行中这样写到。
1927年4月9日,天津大型综合类英文日报《华北明星报》在报道桑志华接受法国“骑士勋章”时,一位叫唐纳狄的记者也感叹到:“探险家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入一地进行探险和搜集珍异,囊括而归;另一类是将多年的搜集陈列于当地的博物馆中。前一类的探险家使该地区资源与文化日渐贫乏,后一类探险家使该地区资源与文化日益丰富。在多年的新闻工作中,我曾经遇到很多前一类的探险家,昨天我却遇到了一位属于后一类的探险家。”
事实上,不仅普通观众看完充满感叹,很多专业的博物馆人士来参观过也纷纷表示“惭愧”,“和一百年前的桑志华相比,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历经百年,跨越时空,北疆博物院完整保留下来的大量藏品和丰富资料,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吸引力,让一批又一批中外学者慕名而来。现在随着博物院的口碑越来越响,来参观的普通游客也越来越多。
为了满足参观需要,天津自然博物馆专门在公众号上为北疆博物院开设了预约参观信息,游客可以在公众号上预约报名,按时段参观。
同时,张彩欣也提醒游客们,北疆博物院和其他地方不同,这里没有太多的现代化声光电设施,来参观的游客最好能够带着敬畏科学,敬畏文化,敬畏历史的心理来参观,通过静静地参观,来体验博物馆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