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假期,您在京津冀地区游玩过吗?
对不少北京游客而言,这样的场景或许已是熟门熟路:早晨在西北角吃一口天津煎饼馃子配上锅巴菜,下午去五大道欣赏历经百年沧桑的西式建筑群,傍晚徜徉在海河边上吹吹风,然后拉上行李,乘坐高铁当日回京。
京津冀“牵手”十年,文旅“一盘棋”成果已现。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天津文旅客源地前五名分别为北京、上海、唐山、石家庄、保定,在华北地区周边游热门目的地统计中,天津位居第二名。
元宵节所在的周末,天津更是凭借着其独特魅力成功登顶北方周边游市场榜首。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文脉相通、人缘相亲,三地人民“玩儿到一起去”的背后,正在诉说着什么故事?
京津冀文旅“大市场”,从天津的这条老街说起
春节黄金周前后,天津古文化街的摊主们忙得“脚不沾地”。“今年是龙年,我们的剪纸主题围绕着龙来设计,你看这一对红色龙窗花,足足用了两天多时间才完成。手工做的窗花更有仪式感,样式也更多种多样,其他地方很难找到!”在古文化街的一端,剪纸手艺人李鹏笑着说道。
这里是古文化街一个每年在正月到来前约40天开放的剪纸市场,这是很多天津人临近过年一定会去光顾的所在,更是让许多外地游客啧啧称奇的地方。近年来,随着外地游客愈多,古文化街特有的中国味、天津味、古味、文化味就愈发显现。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了解天津民俗、感受天津民风、体验天津历史文化的上佳场所。
今年春节假期,古文化街的人气特别高,由于客流很多,没有回老家过春节的摊主不在少数。对他们来说,除了忙碌,更多的还是开心。“晚上10点半街上的人还不少呢。干到那么晚肯定是有些累,但越累越高兴呀。”在古文化街经营20余年面塑的手艺人董业启如是说。
古文化街的火热,成为这个春节天津文旅热潮的一个缩影。根据大数据测算,春节假期天津共接待游客1383.94万人次,同比增长95.1%;实现旅游收入123.45亿元,同比增长181.9%。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京津冀文旅深入协同成为今年的亮点之一。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天津外埠游客675.49万人次,占比48.8%。其中,河北省游客149.09万人次,占外埠游客的22.1%;北京市游客110.58万人次,占外埠游客的16.4%。
这些舞台,唱出三地百姓对文化的共同喜爱
京津冀三地百姓不仅能“玩儿到一起”,更能“看到一起去”“听到一起去”。这些年,以三地人民共同文化志趣为最大公约数,一场场视听盛宴让观演带来的满足感永远走在“进行时”。
2月25日傍晚,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一场名为“龙吟贺新岁·辰辉兆丰年”的京津冀新春戏曲晚会还没开场,后台化装间已是热闹非凡——京剧演员迟小秋在上装,她的右边是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团长刘金萍,化装间另一边,是刚从天津赶来的河北梆子演员王少华。
“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文脉相通,老百姓常说,是亲戚就要常走动,越走动,感情就越亲近!”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演员王英会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三地演员走动更加频繁,极大地满足了三地观众的观演需求。
“京津冀三地的评剧风格并不相同,各有特色,我们共同出演一台剧目,对观众来说,一出老戏就融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花为媒》中张五可的扮演者王丽京如是说。
三地名家同唱一台戏,唱的不仅是京剧、河北梆子和评剧艺术,更唱出了京津冀三地十年来戏曲艺术协同发展的盛景,唱出了三地百姓对文化的共同喜爱。
无独有偶,围绕地缘相接、文脉相通、人缘相亲的优势,京津冀的文旅活动越走越近。“欢乐京津冀,一起过大年”——这项京津冀文旅部门共同策划的2024京津冀新春文旅系列活动,在这个正月获得了巨大成功。
戏曲过大年、非遗过大年、冰雪温泉过大年、乡村过大年、博物馆里过大年、图书馆里过大年……一系列文旅活动里,三地市民游客感受着文旅的碰撞融合,一张张笑脸装点着年味儿十足的龙年春天。
京津冀“玩儿到一起去”,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2024年春节假期,河北省和北京市游客占外埠游客近40%。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武清区是北京游客占比数量最多的地区,约为50%,而河北省和天津本地的游客分别占比约20%和30%。京津冀1亿多人口“说走就走”的旅游圈,已然成型。
京津冀三地百姓“玩”“看”“听”到一起去,背后意味着什么?表面上看,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文脉相通、人缘相亲,游客重合度高,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文旅协同是“水到渠成”。
进一步往更深层去看,则是协同发展的大背景做大了三地文旅的“蛋糕”,是“和而不同”的文旅资源互补,是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借着协同的“东风”,走上了快车道。
“欢乐京津冀,一起过大年”
——
一句口号所映照的,
是京津冀文旅协同的硕果,
更是三地百姓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