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制作:方金洋
新华社天津5月11日电(记者张建新、白佳丽)对李佳蕊来说,天津和河北都是她的家。
她在河北出生长大,在天津工作成家。如今,作为天津市职业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李佳蕊又开始教授来自河北的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反哺家乡。
走进天津市职业大学一间大二年级的课堂,李佳蕊正俯身和学生们围坐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幼儿园的活动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贴近孩子们的成长需求。”李佳蕊说着,学生们在一旁记着。
这间教室里的40多名学生,都是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及周边地区。他们职业教育的前三年在威县度过,后两年则是在天津。
天津市职业大学教师李佳蕊(中)正在跟学生们交流。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这都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天津市职业大学合作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张玖泽说。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创新京津冀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2018年,天津市职业大学威县分校在威县挂牌成立,以学前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试点,探索实施跨省市“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两年后,该分校获批“五年一贯制”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和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计划,让全国首个跨省市“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现实。
李佳蕊正在授课的这批学生,正是当年招考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在威县的课程,来到天津市职业大学进一步学习。
今年19岁的赵洁是李佳蕊的学生,来天津学生生活已经近一年的时间,有了许多变化与思考。
“我当时报考这个专业,就是知道有来天津学习的机会。”赵洁说,津冀两地学生能够实现“同上一堂课”,不仅提升了她的专业技能,也丰富了她的人生经历,让她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就业前景。
郝晓亮与赵洁同年来到天津市职业大学,所学的专业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我们在天津市职业大学的实训中心中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设备,也有了去更多工厂实践的机会。”
更重视专业能力历练的郝晓亮说,希望珍惜这样的机会,练就更强的专业技术。“我决定毕业后先留在天津的工厂就业,在这里锤炼‘实战’能力之后,回到家乡反哺家乡。”郝晓亮说。
学生们正在实训中心上课。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天津市职业大学与威县职业教育的“携手”,是京津冀推动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缩影。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三地师生共上“一堂课”,共绘“同心圆”已经成为现实。
据天津市教委统计,在高等教育方面,天津市政府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深化合作,启动津冀20名高校干部教师异地跟岗实践锻炼计划等。
职业教育层面,天津已有16所中职学校与河北省71所中职学校开展“1+2”和“2+1”人才联合培养16000余人。同时,还与京冀24所职业院校开展专业共建,在25家京冀企业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为两地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3.87万人次。
5月9日,京津优质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同雄安共享推进会也在河北雄安新区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京津冀三地教育部门联合推出系列新举措,推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同雄安共享。
天津市教委主任荆洪阳表示,三地在教育领域已形成目标同向、政策协调、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工作格局。天津将持续深化教育各领域对接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形成天津实践。
统筹:于卫亚、邵香云、曹晓轩
记者:张建新、白佳丽
海报:方金洋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天津分社
天津市委网信办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