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极危物种低斑蜻再现!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为积极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推动三地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走深走实,发挥京津冀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创新中心的科技支撑作用,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日前联合河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组建科研团队,深入白洋淀腹地开展2024年度淀区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工作。
日前,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主任周滨博士带领的科研小组,在雄安新区安新县关城一村附近湿地发现低斑蜻成虫个体3只,这是自2022年以来,白洋淀再次发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危物种低斑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低斑蜻列入红色物种名录,其濒危级别为极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指出这一物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持续下降,其濒危等级高于大熊猫,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鱀豚的濒危等级相同。”周滨说。
低斑蜻成虫存活期很短,幼虫在水中生活,一直到第二年才能羽化,对生境质量要求极高,稳定的静水空间,成熟多样的湿生植物群落以及开放的水体对低斑蜻的繁育至关重要。周滨介绍,科研团队分析研究认为低斑蜻在白洋淀地区出现,是这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真实反馈,同时也为这一物种的区域性研究和科学保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团队也将在未来工作中对这一物种的活动情况进行持续关注。
京津冀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河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组建的科研联盟,旨在围绕京津冀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之需,开展区域性科考、调查,开发包括鸟类智慧观测、环境DNA多维监测、区域生境自适应恢复在内的生态前段技术,形成在这一领域能够辐射三地,面向全国的先锋科研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