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古琴曲《流水》,让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广为流传,也让《流水》成为我国流传最为久远的古琴曲之一。与古琴曲一起流传千百年的,还有古琴制作技艺。古琴制作是一门历史悠久且技艺精湛的传统工艺。古法斫制古琴技艺是静海区的区级非遗项目,第四代传承人程广桐十多年来全身心投入这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他希望经他之手做出的古琴,在发出远古声音的同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好琴是用技艺+时间的沉淀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古法斫制出的古琴,型质精美,音色古雅,工艺复杂,全部采用纯手工按古法制作,其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下,古法斫制古琴技艺既承载了丰富的内涵,也有所发展并日臻完善。
程广桐告诉记者:“古法斫制古琴之工艺,在唐代基本定形,但由于每块材料各有不同,槽腹的挖削无固定标准。而对于声音的把控有个大方向:就是古人说的九德: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要斫制出一张好琴,完全靠制作者日积月累的经验,因材施斫,完成制作过程,这需要有精湛纯熟的手艺。”斫制古琴的木材,多以杉木、桐木为主,制作流程分为:选材、形制、槽腹、合琴、裹布、灰胎、髹漆、款识、轸足、上弦等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之间又衔接十几道小工序,“制作完成一张古琴,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每道工序之后都需要用时间来陈化,让其有一个稳定期。”
古琴的款式上分为仲尼式、蕉叶式、落霞式等,“轮廓各有不同,但琴的长宽高有一定的标准。声音的好与不好,则要根据木头的密度、重量来决定。古人说一张理想的琴,应具备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九条标准。我在斫制古琴的过程中,着力在声音的‘透、润、匀’上。我认为把这三德把握好,其他也就迎刃而解了。”
14年不断精进技艺追求完美
从一个门外汉,到受到业内认可的斫琴师,程广桐经历了14年的磨砺。而他之所以放弃之前收入较高的工作,铆钉目标学习古琴制作,与他从小练习书法、对传统文化的痴迷不无关系。
程广桐说:“我从小就练书法,后来随着对书法艺术的痴迷,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书法创作。在创作书法作品的时候,总能不经意间遇到有关于古琴的一些东西,就觉得很神秘,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弹奏古琴的过程中,又发现这个琴也是有好坏之分。不同的斫琴师有不同的理解,做出来的琴声音不一样。所以就想,能不能尝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琴,让这块木头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发出远古的声音。”于是他开始查资料动手做,没想到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在这个过程中他又拜师、访友,一点点的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做琴的核心,是挖槽腹。你选完了材料,让它发挥出最好的声音,就需要去反复的琢磨它。在掏挖槽腹的时候,一点点的挖、再试音、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它把木头的潜能都发挥出来,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
十多年的钻研,让程广桐在做琴的时候追求完美,“古琴作为文房雅器,除了要有好的声音,还必须要有好的造型。在保证有好的声音的基础上,为了做出文雅的、好的造型,我常去博物馆观摩老琴、反复研究老琴图片和名家的琴,让我的创作有出处。这些年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经我的手做出来的古琴、创作的书法作品,能给身边的人带来美的享受,我就感到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