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天津音乐学院民族歌剧《二泉》专家研讨会在津召开。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乔佩娟,著名歌剧理论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雷佳,著名导演艺术家、歌剧教育家、原总政歌剧团团长、民族歌剧《二泉》总导演黄定山,国家一级编剧、民族歌剧《二泉》编剧任卫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李岩,《歌剧》杂志执行主编、中国歌剧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游暐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项阳,中国文联艺术中心副主任、《人民音乐》杂志副主编张萌,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王安潮,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郭克俭,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系主任、乔邦利教授,《艺术评论》编辑部副研究员孙茂利,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歌剧研究会副秘书长孙嘉艺等专家学者,以及光明日报社会活动部主任汪拓,光明日报天津记者站站长董山峰,人民网天津分公司总经理张桂贵,新华社高级记者张建新等媒体嘉宾出席研讨会。
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王绍武出席研讨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师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天津音乐学院院长、民族歌剧《二泉》艺术总监王宏伟主持。
各界专家学者纷纷对天音师生在民族歌剧领域的长期耕耘和不懈努力高度赞扬。他们强调,天津音乐学院民族歌剧《二泉》的成功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天津音乐学院在教学和创作上卓越水平的典范展示。这部作品不仅令人赞叹其艺术成就,还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舞台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大家一致认为,民族歌剧《二泉》通过精心编排的曲调、唱段和剧情处理,成功地概括并传达了其深刻的主旨和情感,展现了中国文化独特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进而开辟了民族歌剧发展的新视野,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思路和方向,为未来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天音民族歌剧《二泉》的评价
乔佩娟对天津音乐学院在创作精品与培养人才方面的贡献予以高度肯定。她说,“《二泉》作为一部歌剧,舞台呈现的整体水平很高,演得好,唱得好,整个舞台故事讲得也非常好,又好听又好看又感人!”她进一步强调了剧中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刻描绘:“这个戏写的阿炳,不仅是一个民间艺人个人命运的体现,而是中华民族命运的呈现,在阿炳卑微甚至残破的身上,负载着我们民族多灾多难但生生不息的文化,所以才能这么深沉,这么感人。”歌剧不仅是艺术表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该剧通过叙述个人与民族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此外,她高度评价天津音乐学院在剧目打造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探索。《二泉》的卓越成就不仅体现在艺术表现上,更体现在艺术教育融入实际表演中的教学与实践有效结合上,极大地提升了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也进一步增强了剧目的文化影响力,这种模式应该在当前的艺术教育中广泛推广。
莫凡对《二泉》的新版表示高度赞赏,全体师生的专注度和专业性,令人印象深刻。“这个剧的表现很成熟,非常打动人心,尤其是通过华彦钧的经典乐曲《二泉映月》和阿炳不幸的人生展示,以及与彩娣之间苦命人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他说,“阿炳”撑起了整个剧,青年、中年、老年的阿炳演唱都非常到位,拿捏得非常准确,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舞美简洁大气,黑白调子勾勒的江南景色犹如《清明上河图》极有特点,灯光语言也很简洁,符合整个剧的风格特征。
游暐之在其发言中对天津音乐学院版《二泉》的呈现表达了赞赏。她认为,自2017年该剧首演以来,这部作品经过精心的改编和提升,尤其是在黄导的带领下,剧目已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通过这些年的演变,剧目在文本和音乐方面都更加集中和凝练,更深入地探讨了阿炳这一人物的命运。她赞赏剧中对阿炳命运的连贯表达,强调了音乐动机从始至终的贯穿以及在阿炳的唱段中的体现,这些都是剧作成功的关键因素。此外,舞台设计不仅简约而且与戏剧内容的哲理结合得非常紧密,特别是在展现阿炳内心世界的场景中,黑暗与光明的对比深深打动了她。
张萌强调现场体验的重要性,认为无论前期的创作和准备有多么精心,最终都必须在舞台上的表现中得到体现和验证。他赞扬了天津音乐学院民族歌剧《二泉》在舞台呈现的完整性和感染力,指出这种体验难能可贵。他还探讨了艺术创作的两个关键方面:生活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以及对歌剧艺术深刻规律的领悟。通过对阿炳生平的深入研究和艺术想象,创作团队成功地将历史人物转化为戏剧人物,这种转化不仅基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研究,而且还通过艺术手法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此外,整个剧目的制作经济而高效,显示了艺术创作不依赖高投入,而是依靠深刻的艺术理解和创意。这次创排不仅坚持了歌剧的艺术品格和本质规律,而且通过创新的方式,使得这部古老的剧目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现代观众产生了新的共鸣。
项阳强调,天津音乐学院排演民族歌剧《二泉》的重要性与影响力,不仅仅是重现,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提升。这一过程不只是重演历史,而是给予了剧目新的生命,使其在艺术和文化层面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天津音乐学院作为教学剧目创排《二泉》,不仅展示了对历史的尊重和文化的承载,还体现了教育机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力于通过艺术教育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对如何通过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传统音乐,使之与现代观众产生共鸣,他认为这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挑战,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一种方式。这显示了天音在教学和表演上的深远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学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技能,也促进了他们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和尊重。
对天音歌剧育人模式的肯定
居其宏在讨论天音的歌剧育人模式时,强调了歌剧在塑造学生精气神的独特作用。他高度赞扬了天音将音乐教育与戏剧舞台紧密融合,创造出具有深度的艺术表达。这种教育模式在《同心结》这部作品中的体现,已“非常震撼”,这不仅提升了天音在专业音乐院校中的地位,也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体验。这种融合策略影响了整个教育体系,包括乐队、合唱队和舞蹈队等表演团体的高水平表现。“这种全面的表现力,不仅限于单个表演者,而是涵盖了所有表演团体的集体努力,体现了学院的整体艺术水平。”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内涵建设的必要性。为此,居其宏教授建议,为进一步提升学院的整体教育质量和艺术水平,需要充分发挥教授和老师的集体智慧,提出创新和改进的方案。“最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还是在实践舞台上的表现。”这反映了他对天津音乐学院育人模式的深刻见解和期待。
雷佳分享了她对天津音乐学院民族歌剧《二泉》的评价,强调了剧目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她指出,“此次《二泉》的演出,选择以师生同台的形式将排练场化作课堂,不仅让学生学习和传承了中国的民族歌剧艺术,还在演绎华彦钧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中,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他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受到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炽热的家国情感。”民族歌剧《二泉》的排演无疑是一堂生动的歌剧表演专业课,众多名师的指导,为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实践机会。通过这次实践,学生们不仅能够亲身体验传统音乐的魅力,还能直观地理解杨荫浏抢录《二泉映月》这一“躺”在书本中的历史性事件,从而加深对传统音乐的认知和感受,更加促进了他们对艺术理想、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的深入思考和领悟。
李岩强调了学校采用的育人模式及其对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性,特别通过《二泉》的实践教学总结。首先,该部歌剧的文化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江南文化的特色,这不仅增加了演出的深度,也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化。其次,通过咏叹调和宣叙调的方式,学校尝试在歌剧表演中实现创新性继承,为学生提供了突破传统表演形式的机会。再次,学校“产教学研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的重要性,是通过真实的舞台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教授了他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相应的社会责任。最后,他提到学校的使命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使他们不仅在艺术上得到成长,也在承担社会责任上有所发展,这体现了天津音乐学院利用歌剧作为教育载体的战略目标。
主创团队的点题
黄定山导演首先对《二泉》的舞台呈现和剧作的导、排详细阐述,强调了剧作在教育和剧场表达上的创新。他说,“我希望任卫新的剧本在线性故事、情节以及歌词的描述中,能让角色的现实生活、心理空间及命运更加突出,通过这种多层的戏剧结构和心理结构,让观众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心理和命运。”这种多层套层结构的舞台呈现方式,能够深化观众对人物心理和故事背景的理解。同时,这种表达方式也试图将传记性的叙述转化为具有国际视角的戏剧语言,增强剧作的国际通用性和戏剧语言的现代感,提升剧作的全球吸引力和艺术表现力。
对于此次作为教学剧目创排《二泉》,黄定山导演强调,“表演艺术一定是实践艺术,是行动的艺术。特别是歌剧,它是所有舞台艺术门类集合之大成,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如果仅在课堂、坐在钢琴前,是教不出好学生的。在排演歌剧的时候,老师们在现场排练,在舞台的课堂上一对一的教学,现场指导学生不断的验证和实践,这是了不起的事情!”天津音乐学院探索出“产教研学演”这样一个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说,对整个艺术教育都会产生启示性的作用。
任卫新深入阐述了该剧作的艺术处理和深层意义。他特别指出天津的重要性,描述天津为演出地的选择具有特殊意义,形容其为“试金石”,强调天津观众的认可对于演出的成功至关重要。他讲述了剧名“二泉”的由来,链接到阿炳的两只眼睛及惠山的二泉,强调了这一命名对加深剧作主题的重要性。他赞赏音乐家杜鸣如何巧妙将明代民谣融入音乐创作中,以提升戏剧的情感冲击力。在讲述自己的编剧经历时,任卫新分享了创作关键情感爆发点时的个人感受,尤其是阿炳在剧中喊出“我瞎了”的那一刻,突出了强烈情感的表达。此外,在舞台设计的哲理深度,特别是如何通过光与暗的对比在舞台上表现阿炳的内心世界,深刻表达了阿炳对光明的渴望。他也强调了自己对剧中唱词的高标准,每一句都必须富有深刻的情感力量,以确保剧作的情感深度和艺术影响力。
其他专家的观点
郭克俭强调了天音创排民族歌剧《二泉》的重要性和其对新模式的探索价值。认为过去的传统歌剧形式已开始转变,而《二泉》可能标志着这种新趋势的开始。他还提到了天音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其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杨荫浏先生的贡献。天音在推动传统和现代艺术融合、创新教育模式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显示了其在培养未来音乐人才和推广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此外,他对剧本、作曲和导演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剧中的创新元素和深刻的哲理性,都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模式。
孙嘉艺强调,天津音乐学院创排民族歌剧《二泉》成功的关键在于导演及整个创作团队的紧密合作。她详细分析了阿炳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在民间音乐领域的非凡才华。特别指出,王宏伟饰演的阿炳,通过对声乐技巧的深入挖掘和角色的全面表现,极大地丰富了歌剧的艺术层次,使得角色的每个生命阶段都得到了生动的呈现。她高度评价演员在表现角色时采用的多层次声音变化,不仅展示了形体和声音在歌剧舞台上的重要性,而且深刻表达了角色的情感世界。她还充分肯定了《二泉》提升天津音乐学院在中国民族歌剧领域中的地位,还强调了此举在激励和培养未来艺术家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展示了歌剧表演的高标准和艺术深度。
孙茂利对天音创排民族歌剧《二泉》表示了高度赞扬。他强调了这次成功的演出不仅仅是导演团队的努力成果,还归功于整个创作团队的精心合作。王宏伟院长领衔主演和整体演出的高水平深深吸引了观众,有效地传达了作品的情感和生命力。他赞赏天音能够坚持艺术的原则,追求艺术品质,是这部歌剧成功的关键。此外,他还提议在剧本中增加对杨荫浏这位《二泉》穿针引线人的戏份,强调了杨荫浏对阿炳以及中国音乐历史的重要贡献,希望通过这部剧让更多人了解这位音乐学家的重要性。
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王宏伟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天津音乐学院创排民族歌剧《二泉》,通过对阿炳这一历史人物的深入刻画,展示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充满希望的精神面貌。同时,通过《二泉》这样一部经典作品,在传统音乐和现代表演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不仅让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还通过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增强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为全球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下一步,我们将满怀信心担负起光荣的使命,坚持艺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不断凝练形成中国民族歌剧“产教学研演”一体化教学体系,推出更多具有充沛艺术感染力、说服力的精品力作,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承发展,着力推动文艺创作和文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