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不可移动文物主题游径
全面展示我市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赋能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抗日烽火游径主题路线:盘山烈士陵园——石海战斗遗址纪念碑、盘山抗日标语刻石——千像寺会议遗址、《救国报》滦西分社遗址——包森养伤洞——莲花峰战斗遗址、百草洼战斗纪念地——果河沿战斗遗址——龙山烈士陵园——爨岭庙烈士陵园
盘山烈士陵园
1938年夏,宋时轮部在冀东建立抗日根据地,展开持久的游击战争,盘山成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1945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蓟县,大批抗日志士在此献出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盘山东麓修建了烈士陵园,陵园主要建筑有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馆、盘山抗日斗争事迹陈列馆、烈士墓区和骨灰堂等。纪念碑高27.5米,有李运昌、宋劭文等题字。烈士墓区安葬烈士205名。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十三团团长包森、中共冀东西部地区分委书记兼蓟(县)宝(坻)三(河)联合县县委书记田野等均安葬于此。现对社会开放,供公众瞻仰凭吊。
盘山抗日烈士陵园〔蓟州区盘山东麓•1956年•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海战斗遗址纪念碑、盘山抗日标语刻石
静寄山庄的“石海”,巨石密布,是盘山重要据点,缝隙间均可藏人。1941年八路军十三团一营凭借该处地形,同数倍于己的日伪军连续作战两昼夜,最后安全转移。
抗日标语刻石〔蓟州区官庄镇玉石庄村北•1940年~1942年•市文物保护单位〕
冀东人民和八路军凭借盘山石多、洞多的有利条件,对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持久的游击战争,在盘山的岩石上留下了许多抗日标语,玉石庄北山石上发现8条,皆摩崖石刻,内容有“打倒日本”、“给日本人作事可耻”、“誓雪国耻”、“欢迎满洲军兄弟投诚反正”、“欢迎满洲队参加抗日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反正过来的有重赏”、“你听,东北上哭哪,冷哪,饿哪”等,字径20厘米~60厘米不等。
千像寺会议遗址、《救国报》滦西分社遗址
1939年,救国报滦西分社的工作人员,在这里设电台收录中共中央指示,刻写油印小报。遗址为千像寺北的一座石房,东西长5.2米,南北宽3米,高2.35米,墙用石砌,顶用14块条石覆盖,中间立一石柱,坐北朝南,南墙开门、窗各一。原用途不明。1938年4月4日中共蓟县县委曾在此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国活动,积极发展会员,争取民团武装等工作。
《救国报》滦西分社遗址〔蓟州区盘山千像寺西侧小石房•1939年•区文物保护单位〕
包森养伤洞
包森养伤石洞〔蓟州区官庄镇塔园村北•1940年•区文物保护单位〕
1940年4月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率部袭击日军据点,头部受伤,养伤于栗树沟石洞,此处有洞20余个,包森住豹窝洞内,洞高约3米,宽3米,深6米。经常有抗日人员隐蔽于此。
莲花峰战斗遗址、百草洼战斗纪念地
1940年夏,日军以南北合击之势“围剿”在莲花峰附近整训八路军十三团,警卫班班长马占东带领六名战士阻击敌人、掩护主力部队撤离,直至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后陷入重围,七勇士果断砸毁枪支,跳下莲花峰陡峭的山崖,班长马占东被挂在树上幸运地保住了性命,2002年2月,马占东与世长辞。遵遗愿,家人将其埋葬在莲花峰下。
百草洼,四面环山,形势险要,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率领八路军十三团转移途中,遇敌阻击,巧妙地利用地形,歼日军骑兵40余名。
百草洼战斗纪念地[官庄乡莲花岭村西·1940年·区文物保护单位]
果河沿战斗遗址
位于果河南岸平地,范围约3平方公里。1942年1月1日,包森指挥了八路军十三团7个连在此与敌交战,经过18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号称“模范治安军”的敌治安军第四团,并击溃前来增援的第三团。1985年蓟县人民政府在此立“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纪念碑”一通。
果河沿战斗遗址[西龙虎峪乡燕各庄·1942年·区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烈士陵园
龙山位于蓟州区马伸桥镇太平庄村,是冀东西部地区抗日武装暴动的指挥中心。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冀东22个县有21个县的县委书记或县长都是来自龙山,在八年抗战中有50%以上为国捐躯,这块红色热土被誉为蓟县革命的摇篮地。1998年为了缅怀先烈,太平庄村的张亮、张德泉等12人组建了筹委会,自筹资金20多万元,建成以蓟州龙山抗日纪念碑为主的,包括纪念碑、暴动领导骨干名录碑、烈士陵园、逸静园等在内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现对公众开放。
爨岭庙烈士陵园
位于爨岭庙南山沟内,南北两面是山,马营公路由山脚下通过。1944年第一地区专员杨大章、八路军十三团副政委廖峰、蓟遵兴县委书记占中率领县区部分干部和警卫连200多人在此开会,被3000余日军包围,遭遇战在爨岭庙南山沟进行,战斗中杨大章、廖峰、占中等100多人牺牲。建国后在此立纪念碑,建烈士陵园一座,占地3000平方米,安葬烈士。
爨岭庙遭遇战战场遗址〔蓟州区下营镇爨岭庙南山沟•1944年•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