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的红土地上,出现了一抹又一抹靓丽的紫色;甘肃的黄土塬上,同样的身影也在活跃着。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南开师生一同参与的“大思政课”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
南开大学拥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程建设上一马当先:率先按比例配齐思政课教师、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选修课与必修课,多项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但是,他们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选择做新时代的行动者,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促进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结合。
在南开大学,有坚持了十余年的“师生同行”苏区实践,通过让红色资源赋能思政教学,不断激荡青年的爱国情怀,谱出“青莲紫爱上苏区红”的动人乐章。
思政课重在常讲常新,“行走的大思政课”也是如此。传承红色基因,南开师生一直在路上,不断与时俱进。不久前,在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该校“红色记忆宣讲团”奔赴福建长汀、宁化和山西吕梁等地,寻访红色遗址,沉浸式学习先辈革命精神。
这也是富有南开特色的“重走长征路”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该项实践于去年7月首次推出。当时,江西瑞金、于都等地留下了南开学子的足迹。现地教学之余,他们还录制一系列“场馆里的思政课”微视频,在“人民公开课”上集中推出,收获点赞众多。
“大思政课”之大,不只在于处处皆可摆下书桌,也在于唤起更广泛的共鸣,让红色信仰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近日,“公能南开”延安精神志愿宣讲团获评延安精神志愿宣讲“全国百佳优秀团队”。南开学子的努力正在让更多人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思政课的“答案”究竟在哪里?不仅在辉煌的红色历史中,也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不仅在青山绿水间,也在火热的乡村振兴实践里。乡村,成为南开大学“大思政课”的另一个主场。在这里,青年们学会了与“实”俱进。
去年,首批70个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出现在大江南北。今年,数量再次增加到90余个,覆盖25个省区市。依托这些载体,南开大学开展了“我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思政课建设“双百行动”。实践团队带着“学生关心的一百个问题”走在沃野田畴间,带回“学生参与的一百个视频”,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实践在同学眼中愈发清晰。
南开大学的办学传统是“知中国、服务中国”,更好地服务乡村,也是这堂“大思政课”的应有之义。今年暑假,南开大学收集京津冀乡村需求,分配给400多个学生团队,为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难点痛点谋划方案。在历经洪水侵袭的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生命科学学院、旅游与服务学院、商学院等多方力量共同贡献南开智慧,为该村振兴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课堂定义有多广,育人舞台就有多大。南开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撑起了“大思政课”的宏大格局。在“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过程中,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厚植,逐梦青春的力量更加强大,广大学子更加自觉地“把小我融入大我”。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孙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