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在传统医药领域,中医药,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享誉世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医药事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完善壮大,如今,正朝着产业化、智能化的方向砥砺前行,今天,我们就走近名老中医,沿着他们的足迹,感受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的历程。
从少年到暮年 药香相伴
陈宝贵,首届全国名中医,武清中医院名誉院长。1949年10月1号,陈宝贵出生在天津武清区农村,是正儿八经、一天不差的共和国同龄人,今年75岁的他,从医将近60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症,虽然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不如过去硬朗,但陈宝贵依旧坚持每周三次出诊,而每到他坐诊的日子,门诊部总是挤满了患者,其中不少人都是专程从外地赶来找他看病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整体上比较落后,农村地区更是缺医少药,别说一个村子,就连县城可能都没有一家像样的医院,出身农村的陈宝贵,打小就看到乡亲们因为常年劳作和营养不良,患上关节炎、肠胃病或一些疑难杂症后,得不到有效治疗,痛苦难耐,甚至落下残疾,“有一次我得小儿疳积,吃东西不消化就快不行了,一个老中医到我们村儿出诊,看我大肚子小细脖,吃东西就吐,他说这孩子是长积了,就拿出针来,在手上四缝穴一点刺一挤,挤出来不是血,是白粘水,然后我就不吐了,这才活了。”陈宝贵回忆说,这段经历,算是他跟中医结缘的开始。
1965年,随着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一支由专业医务人员组成的工作队,来到陈宝贵他们村,办起了半农半医学习班,一边给村民治病、传授卫生知识,一边在村里物色人选,收到学习班里来学习医疗技能,为的就是在工作队撤走后,给村民们留下一名不走的村医,当时,16岁的陈宝贵初中刚毕业,是全村为数不多能识文断字的人,因此被顺利选中,开始学习针灸、打针等中西医技能。
1975年,26岁的陈宝贵进入北京中医学院学习,1978年,他大学毕业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医药,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中医类院校,中医医院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中医诊疗体系,同时国家还大力提倡给名老中医配徒弟,加强传承,借着这个机会,陈宝贵正式拜天津著名中医柳学洙为师,并跟随师父进入武清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在陈宝贵的印象中,师父是个爱书如命的老先生,许多中医典籍他都烂熟于心,师徒俩同吃同睡的十年光阴里,每晚临睡前,陈宝贵都要在师父的监督下,背诵经典医书和药方,直到师父满意或睡着。
十年间,陈宝贵跟着师父救治了数不清的患者、抄了无数遍方子,其中很多经典药方,都是柳学洙从他的师父、也就是陈宝贵的师爷张锡纯那里继承下来的,传到陈宝贵手里的时候,这些方子大多已经是历经百年、久经考验的古方了。
凭借对祖传方剂的深入研究和灵活运用,陈宝贵医术日益精湛,逐渐成长为远近闻名的中医大夫。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
张锡纯,字寿甫,中国近代医学家,河北沧州盐山县人,1860年,他出生在一户书香门第,自幼熟读经史子集,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实际上,张锡纯对仕途和功名利禄毫无兴趣,反而是对医学十分痴迷,对《内经》《难经》《本草经》及历代著名医家学说都参悟极深,除了传统中医领域,他还广泛涉猎西医知识,很早就提出了中西医相互沟通糅合的学术主张,能有如此超前的理念,跟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张锡纯出生时,西方列强相继入侵中国,倾销商品,设置租界,同时,也将西医西药等工业革命催生的产物,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普及开来,因此,张锡纯接触西医的时间,其实并不比中医晚太多。
1926年,66岁的张锡纯带着家眷来到天津,一边行医一边带徒弟,为了方便接诊和教学,他建起了自己的诊所,取名为中西汇通医社,在这里,除了坐诊看病、讲课教徒,张锡纯还要编写他的医学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这部书前后分多期出版,里面收录了许多临床案例和张锡纯自创的方剂,极具指导意义,被誉为医家必读之书,直至今日,仍是许多中医院校的首选教材,张锡纯也因此被称为医学衷中参西学术思想的开创者,和中国新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张锡纯的徒弟,多数都是已经开了诊所的专业中医,他们学习的方式比较灵活,基本都是带着患者来到中西汇通医社,或者把张锡纯请到自己诊所里,一边诊疗一边讲解,而真正跟在张锡纯身边,常年日夜相伴、专心当学徒抄方子的,只有陈宝贵的师父柳学洙一人,《医学衷中参西录》里的二百来个方子,柳学洙早就刻在了脑子里,当年,这些方剂的疗效和师父用药之独到,常令他啧啧称奇,普普通通一味药,张锡纯瞅准时机掐好药量,用上个两三次,患者病情立马就能扭转。
跟柳学洙学徒的日子里,陈宝贵多次亲眼看见,师父用祖传药方,治好了不少危重患者。有一次,师父用师爷张锡纯自创的舒筋活络方剂——活络效灵丹,挽救了一位常年化疗、肢体接近坏死的癌症患者,陈宝贵说:“七十多岁老头儿,整个胳膊黑紫了,都说得截肢,不然影响生命,柳先生给他用活络效灵丹内服,用斩毒剑等几味药外洗了三天,整个胳膊就恢复红润了,一周就局限到局部了,两周就好了,没截肢,很神奇,用的就是张锡纯的方。后来我也治过一个病人,他是糖尿病,双下肢动静脉都发炎了,肿胀疼啊,他说我不截肢,你就给我治吧,我也是给他用这个方子,治了三个星期脉管炎就通了,保住了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些经典方剂传到陈宝贵这儿,除了做好传承,更要发扬光大。1989年调到武清中医院任职后,陈宝贵积极与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深入探究古方古药的药理机制,努力搞清楚,这些疗效神奇的药方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进而将配伍和计量调整得更加精确,方便制成中成药,推向临床,惠及更多患者,其中一个成功案例就是回神颗粒。陈宝贵带领团队,对张锡纯创立的一个治疗脑部疾病的无名古方,展开药理分析,耗时多年,研制出院内制剂“回神颗粒”,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及缺血性脑损伤等病症疗效显著。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陆续出台多项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2017年又施行了“中医药法”,将中医药事业摆在了国家发展规划中。随着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众多中医药产业相关机构、学科、人才的加入,陈宝贵团队有了更广阔的科研平台、更多的资金支持和立项机会,作为课题分中心负责人,陈宝贵参与的“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他还带领学生,跟天津中医药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合作,在老年脑病和脾胃生理功能重建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由他创立的“治胃九法”,对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治疗效果非常好。
为了更好地宣传中医药文化,2019年,已经退休多年的陈宝贵,出资租下了位于古文化街通庆里的一间老四合院,恢复重建中西汇通医社,作为自己接诊、教学的地方,同时也作为张锡纯纪念馆使用,而这也是他师父柳学洙在世时最大的心愿。
不是在医院坐诊,就是在医舍带学生、忙项目,陈宝贵的时间总是不够用,眼下,他们团队又跟国家超算中心达成合作,想要借助天河三号的强大算力,对陈宝贵经手的上万个诊疗档案中患者的症状、发病节气、用药计量、恢复情况等海量信息进行梳理分析,然后尝试用数据构建思维模型,可视化地表达和展现出名老中医的诊断思维,供人们研讨借鉴。
从乡村赤脚医生,到全国中医名家,陈宝贵与新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同频而行,走过了近六十年岁月,年逾古稀,依旧坚守在临床和科研一线,守正创新、传承经典,为后辈开路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