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100,排队的人多得让人数不准。
这家30平米的“大姨捞面”馆,每天早晚闭店,只午间经营3小时,却总是排起长长的队伍,一个小时也未必能吃上一口她家的捞面……
虽然天津人爱吃捞面是传统,且有讲究,但全市捞面馆无数,有这样排队“盛况”的着实不多。
面馆的主人正是“大姨”汪金雯,今年已58岁,29年前,她自己搭起临建棚,每日卖早点,由于生意好加设了午间捞面,夏日曝晒、冬日冻疮,却阻挡不住她干好买卖的倔劲儿,几十年间,一家小小的捞面馆竟也成了网红,成为天津地道捞面的标志性打卡点……
下岗大姨
都说三十而立,临近30岁的汪金雯,却从自行车厂下岗了。
孩子已经五岁了,正是快要上学的年纪,平日里还有美术培训课要上,自己不能就这样闲在家里。汪金雯在娘家是大姐,天津人都管她叫大姨,看老姨下岗之后在家门口卖早点,大姨也开始动了一早卖烧饼夹牛肉的念头。
那时候,南开区新安花园一带还多是平房,现在那块商场林立,当时,还处于个别商场刚建设完,初步营业的状态。
如今繁华的新安花园一带,当年还是平房居多
老姨家就住这边,所以家住红桥区的大姨,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摸黑骑着自行车40分钟到这儿,挨着老姨一起各卖各的早点,老姨摊大饼鸡蛋,她就做烧饼夹牛肉、火腿。
下岗是不如意的,但大姨也沾了时代发展的光,当然,再加上她能吃苦、为人热情、做买卖实在,“那时候的人都会做家常饭,家里怎么做,就卖给顾客什么样儿,肯定没偷工减料的事儿”。
大姨一开始卖早点,生意就挺火,不仅是周边居民,新建的商场也有不少员工有吃早点的需求,大姨这儿就成了“员工早餐铺”。
“我爷爷当过厨师,母亲给幼儿园里做饭,再加上我自己也爱捣鼓饭菜,可以说柴米油盐这块手到擒来”,卖早点的大姨时常被顾客称赞“大姨,您这做得真不错,有家的味道!”
讲究大姨
只能吃上早点还不够,很多吃“员工餐”的客人,向大姨提出“您还得给我们做些午饭呀”。
说的人越来越多,大姨决定“进军”午餐,包饺子还是做捞面呢?考虑到只有她一个人忙活,捞面成了不二之选。
“天津人家里哪有不会做捞面的?只能说各家有各家的味道”,善做家常菜的大姨捞面那是拿手活儿,她做捞面也讲究,不对付。
糖醋面筋、红粉皮儿、炒鸡蛋、打卤、炸酱、虾仁、菜码齐上阵,“红粉皮儿本是喜面里放的,但是我卖的捞面里也有,看着喜庆心情好、卖相也好”。
大姨清楚地记得,第一天她中午卖捞面,备了二十斤面条,一斤面条大概能出两碗吧,一会儿就卖完了。
有的顾客吃完了,还跟她说“大姨,明天的面我也订上了,提前给我留一碗!”大姨心里倍儿高兴,转天备了四十斤面条,一中午也卖光了。
得!光靠卖面条大姨就忙不过来了。大姨这生意好,但她不盲目赚钱,她说赚钱也是为了生活,不能一门心思只为赚钱,忽略了生活。
所以,大姨把早餐去掉了,专心午间卖仨小时面条,这样早晨可以有充足时间买菜、备菜,下午能休息一会儿,晚上还能看望家里老人,照顾孩子。
倔强大姨
2010年前,大姨一直是在自己搭的临建棚里卖面条的。
买卖虽好,不代表不受罪,一个人忙活,夏天汗如雨下,晒得满脸通红就别说了,冬日里最难熬,风一大刮得临建棚都歪了,吃面的老主顾也是热心,一手端着面一手还帮着大姨扶着棚子柱子,那场面,让大姨都不觉得苦了。
不觉得苦是心理状态,寒风凛冽,大姨的脸上、手上还是长出了大大小小的冻疮,即便这样,她干起活儿来依旧那样麻利。
2010年后,她的人生之路又遇上了小坎儿,但也可以说是转机,综合执法开始不让乱摆摊儿了,大姨只能租了间门脸房,四十余平米,就是如今的“大姨捞面”。
大姨在店里忙着盛捞面
好在,顾客还在而且越来越多,忙不过来的大姨一开始拉上闺女一起干,但闺女不喜欢柴米油盐,后来,老姨自己的小买卖不干了,应邀过来给大姨帮忙,姐妹俩齐上阵。
老姨与大姨姐妹“齐上阵”
老姨现在提起当时加入的情形,眼圈里还微泛着“闪光”,“我爸临走前那阵子,身体不好还来店里看了,告诉我,你一定帮着你大姐把这个店立起来!老爷子不放心。”
干买卖,人多了首先得心齐。姐妹俩其实从小就“打”,俩人出去逛街,大姨说你试的这条裤子太鬊(shun二声)了!老姨就非得买下。但是在做生意上,一家人的优势就体现了,大姨外放爱表达,老姨内敛眼里都是活儿,可以说,只要老姨在店里大姨就放心了。
文艺大姨
现在,不大的面馆里,已养活着五名员工,中午售卖面条三个小时,每天大概出400碗面,天津特色三鲜打卤面20元,其他炸酱面等多为10元上下。
过路人总是看到这里排起长长的队伍,食客们有时排上一小时,也未必能等到一碗“大姨捞面”。对此,众人很吃惊,即使大姨再勤劳,一家人心气儿再齐,但一家小面馆怎么能火到如此程度?
这或许和大姨的性格有关系,也多少和时运沾些边儿。
在临建棚里干买卖的最后几年,大姨接到一个电话“您好,是大姨捞面吗?我们是天津电视台的记者,想过去拍摄您的故事”,大姨吃了一惊,觉得自己的临建棚买卖上不了“台面儿”,还回答说“你们可别来,我这买卖太小了!”
在一番“我们就是要找接地气儿的故事”劝说后,大姨第一次接受采访报道,面对镜头她说话既有天津姐姐接地气儿的味道,又总是能言善道夹杂着幽默感,再加上大姨天津家常菜样样拿手,从此她便成了电视台的美食节目常驻嘉宾。
逐渐地,大姨开始有了自己的“粉丝”,如今她的抖音号上有着17万粉丝,各种网络大V也在近些年纷纷打卡“大姨捞面”带人气,如今大姨再进店,很多顾客都像看“明星”一样,发出“嚯~这就是大姨!”的赞叹声。
做买卖实在,又赶上网络这波流量热潮的“大姨捞面”,自然也就在众多捞面馆里脱颖而出。
面对生意爆火,大姨又显出天津人自带的松弛感性格,“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她将这句话挂在店里,现在的大姨每天就坚持午间卖仨小时捞面,什么开加盟店、晚上也营业的念头,完全被她否决。
“当初,干小买卖就是为了生活,现在买卖好了不能一头扎在面馆里不出来了,得有时间享受生活”,现在,她放心把店交给老姨盯着,自己除了录节目、接受采访,还到处旅游,旅游后还写起了“大姨小说”
写“大姨小说”是多年习惯了,原来她从红桥区的家里坐公交车,在到店里的路上就用手机敲打着文字,总能写上一段:
“过年啦!山里边好像也热闹了起来。零星的几户出去打工的好像也回来了。北方的这个时候很冷,遥远的南方,还是溪水长流,一尺高的茶苗绿油油的,再有两个月就能闻到它的幽香……”
在大姨的床头,常年摆着鲁迅全集,虽然初中毕业,但大姨自小热爱文学,如今赚了小钱的她终于能回归自我,过上她真正想要的生活了。
除了做捞面,大姨经常把自己的爱好发到朋友圈、抖音号上,粉丝们为大姨点赞,“我们爱的不仅是天津捞面的家常味儿,更爱天津姐姐对生活的这种热忱!”
(津云新闻记者 张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