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河北区的辉煌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其增添了瑰丽的色彩,素有“近代中国看天津,百年天津看河北”之称。至今,河北区内仍保存有上百处中国近代革命遗址、历史风貌建筑、名人故居旧居。当前,河北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不断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的步伐,系统梳理、统筹规划区内各类文物、历史风貌建筑、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记者通过深入采访意风新经济产业园、钟书阁和修补巷等典型案例,探寻该区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和推进商贸文旅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感受河北区创新发展中的蓬勃活力。
钟书阁:打造爆款书店 丰富市民生活文化活动
近期开业的钟书阁天津首店是一家独具特色、融合天津文化元素的书店。9月30日开业以来,这里每天都吸引了大量读者前来参观和购书。店内不仅书籍种类繁多,而且建筑外观也别具一格。外墙把经典欧洲传统三段式建筑特色,与天津的滨海城市特质元素相结合,由造型独特的“凹凸”型陶土砖、玻璃幕墙和弧形铝单板组成,完美呈现了书店的复杂艺术构造。书店内部设计立体深远,拥有三层通高玻璃立面和幽蓝前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图书沿着两侧的立柱摆放,台阶为读者提供了阅读和交流的空间。书店内还设有长廊式楼梯和360°旋转楼梯,连接二、三层空间,增添了艺术气息和探索乐趣。
市民韩小姐正在店里浏览图书,她表示:“钟书阁不仅是一个购书的地方,更像是一个文化的聚集地。这里不仅有丰富的书籍资源,还有各种文化活动的举办,让我感觉非常充实。”
除了独特的设计,钟书阁还非常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在靠窗的位置,书店特意设立了预留的休闲区,让读者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店长王海波表示:“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空间。”
为了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钟书阁在三楼特别规划了一个复合型空间,涵盖了生活艺术类书籍,并设有专门的活动区域。这里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亲子阅读会和新书签售会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阅读中来,感受文化的魅力。”王海波说。
“钟书阁的客流量日益增长,成为书店行业的新晋网红打卡地。”王海波这样说。
值得一提的是,钟书阁还开设了夜校服务,进一步延长了营业时间,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王海波认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书店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希望钟书阁不仅能成为一个购书的场所,更能成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为市民带来更多的精神食粮。”
意风区是意大利本土以外最大的意式风格建筑群,完好地保存着具有百年历史的意大利建筑200多栋,梁启超饮冰室、曹禺故居皆坐落于此,经过持续保护性的开发,已经成为天津的城市名片。
意风区作为天津市的文化地标之一,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文化底蕴的沉淀和文化中轴线的打造。意风区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嘉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民族路作为文化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了钟书阁、梁启超故居、曹禺故居等多个文化地标。“夜校的开设,就像是在这条文化中轴线上画龙点睛。”
钟书阁作为意风区的文化名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定位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刘嘉鹏说:“未来,意风区将继续探索和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不断提升其文化软实力,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意风新经济产业园:百年文保建筑焕发新生,打造新消费品牌创造中心
11月15日,在东疆之星·意风新经济产业园,记者见到了项目负责人姜大方。他向记者介绍了园区的整体规划和未来发展。
“意风新经济产业园前身为意大利兵营,始建于1924年。我们通过活化改造,将其转型为新消费品牌创造中心。”姜大方表示,“园区不仅要有商业,还要有产业,成为一个创造者的乐园。我们在招商时主要考虑的是与品牌基因相契合的项目。我们认为,只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项目和合作伙伴,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据了解,园区自2023年9月开园以来,已吸引飞碧纳、墨气场+文美斋、加恩旅拍摄影等多家各具特色的企业入驻,整体签约入驻率达90%。据介绍,一楼主要是商业空间,汇聚了多家网红店和特色餐饮。姜大方先生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引入年轻化的品牌,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除了商业空间,园区的三四楼则更多地面向产业,引入了国漫企业、文化企业和专业艺术教育机构等。”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布局,形成商业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姜大方补充道。
在园区的运营过程中,姜大方特别注重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园区内定期举办各类展览和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创客前来打卡。
“我们最近举办了一场由天津美院青年艺术家举办的展览,反响非常好。“姜大方兴奋地说,“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园区的文化内涵,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对于未来的发展,姜大方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深化与新消费品牌和创意企业的合作,不断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表示,“同时,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发展环境。”
无人驾驶巴士:中心城区首条无人驾驶示范路段就在意风区
在意风区,最引人注目的是用于旅游观光的无人驾驶游览车。市民可以搭乘这些车辆,感受别样的意风区风光。
“这些无人驾驶游览车不仅能够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还能通过智能交互系统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信息。”项目负责人张啸表示。
河北区此次打造的无人驾驶示范路段,是与华为车联网团队、智慧互通公司等共同推进的项目。河北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智能路网建设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展示车路协同技术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能力。”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能够提升交通效率,还能为市民带来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体验。”
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张啸表示,他们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来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首先,我们的车辆配备了先进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周围环境。”该负责人介绍道,“其次,我们还通过卫星传导进行强算力计算,确保车辆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此外,每辆无人驾驶车上都配备了安全员,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人工干预。“我们的目标是让市民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足够的安全保障。”张啸说道。
王串场街修补巷:传承工匠精神,服务民生需求
在位于河北区的幸福道商业街98、100号,有一位名叫王晴川的钟表匠人,他用近20年的时光坚守着一份对精密工艺的热爱与传承。
“我16岁开始学徒,23岁开始独自经营这家店。” 王晴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今年我36岁,从事这个行业已经近20年了。”
11月15日,记者看到,王晴川正在为一块海鸥手表做保养,这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他告诉记者:“一块手表大约有120多个零件,全部拆开清洗后再组装,整个过程大约需要3个小时。”
“机械表的保养非常费眼,因为零件都非常小,需要用放大镜来组装。” 王晴川补充道,“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不多,尤其是年轻人。” 王晴川坦言,“这个行业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很多人不愿意投入这么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家三代人都从事这个行业,我是第三代。” 王晴川表示,“很多老客户都认准了这个地方,知道我能修表。”
“王晴川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街域发展变迁的缩影。”王串场街道工作人员仝真介绍,“修补巷位于幸福道商业街内,依托三号路市场的闲置店铺而建。街区不仅提供了修鞋、修锁、配钥匙等传统服务,还涵盖了百货、零售、家政服务等多种业态。”
“我们打造修补巷的初衷是因为王串场街是一个老街区,居民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40%以上。” 王串场街党工委书记张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前期调研发现,居民对修拉锁、配钥匙、修车修鞋等小修小补项目有强烈需求。因此,我们决定盘活现有市场闲置资源,打造一个便民利民的修补巷。目前,已有26家商铺落户于此,涵盖修鞋、修锁、配钥匙、织补、修表等156项服务项目。”
“修补巷真是给我们老年人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住在附近的李阿姨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以前修个鞋都要跑很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真是太方便了。”
“我们希望修补巷能够继续保持这种便民利民的服务理念,成为天津市的一张新名片。” 社区居民王先生表示。
“修补巷不仅是一个便民服务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工匠精神的平台。” 张岩介绍道,“我们通过定期更换灯箱招牌、组织技能教学等方式,吸引更多人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技艺。”
为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技能水平,修补巷还打造了工匠学院。
“未来,我们将继续引入更多优质的服务项目,提升修补巷的服务水平。我们希望通过工匠学院,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这些传统技艺。” 张岩表示,学院集合了许多技艺经营者作为师资力量,定期更换,提供免费的教学服务。目前,学院已经吸引了众多居民报名学习织补、修鞋等传统技艺。
风雨街中过,岁月楼中存,河北区以北洋法政学堂、觉悟社、金汤桥为代表,氤氲着热情澎湃的红色文化,以梁启超纪念馆、曹禺故居纪念馆为典型,荟萃着诸多风流名士的旧居韵致,以大悲禅院、北宁公园为主要,弥散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形成了红色文化、名人旧居文化、运河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塑造出“开放、包容、多元”的城市肌理。
钟书阁天津首店、北洋法政学堂、修补巷……一个又一个文化品牌、红色IP、惠民项目,无不见证着海河北岸老街区历经沧桑岁月、焕发崭新潮流、涌现蓬勃生机,生动展现了河北区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推进商贸文旅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扎实实践。
(津云新闻记者 刘畅 摄影 刘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