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天津市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年)》并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括了规划目标与策略、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津滨双城绿地布局规划、外围城镇绿地规划指引、物种规划、古树名木保护规划、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规划实施措施等多项内容。
《规划》中明确↓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其中:近期规划目标年为2027年,远期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
规划对象与范围
1.规划对象
本规划中绿地指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内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和附属绿地。
2.规划范围
全市陆域范围。
市域:重点对各类城市绿地、公园体系、绿道系统提出规划布局要求。
津滨双城:津城包括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除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外的行政辖区范围;滨城为滨海新区除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外的行政辖区范围。重点构建城绿协调的绿地系统布局,开展绿地分类规划,建立分级分类、均衡布局的公园体系。
规划目标
衔接市域山、海、田、园自然要素,形成多元共享的城市绿地空间布局,构建城绿共融的绿地系统,增强城市碳汇能力;建立结构合理、服务均衡、功能丰富的公园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休闲游憩需求;塑造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特色绿化景观,不断提升城市环境景观品质。到2035年,建成“绿量充沛、普惠共享、美丽宜居”的北方园林城市。
规划指标
1.近期规划指标(2027年)
10万人拥有综合公园个数不小于0.6个;
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人;
城镇绿地率不小于37%;
城镇绿化覆盖率不小于39%;
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不小于85%;
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保护率保持100%。
2.远期规划指标(2035年)
10万人拥有综合公园个数不小于1.0个;
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11平方米/人;
城镇绿地率不小于38.5%;
城镇绿化覆盖率不小于39.5%;
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不小于90%;
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保护率保持100%。
公园体系规划
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为重点,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类型休闲游憩需求,规划构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街头绿地”的公园体系。
■ 综合公园规划建设指引
推进现状综合公园提档升级,结合城区拓展高标准建设城市综合公园,到2035年,全市规划综合公园不少于175个,10万人拥有综合公园个数达到1.0个以上。
■ 专类公园规划建设指引
构建专类公园体系,强化专类公园特色营造,打造活力公园场景,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的休闲游憩需求。到2035年,全市规划专类公园不少于86个。
1.文化特色类专类公园规划指引
传承天津市历史文化特色,保护修缮曹家花园、中山公园等现状历史名园和纪念性公园。
与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以运河文化、民俗文化、工业文化等为重点,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历史名园、纪念公园、文化公园等专类公园,营造丰富的特色化公园空间,展示城市地方文化魅力。
2.专项功能类专类公园规划指引
保留现状动物园。规划依托沿外环线建设刘园公园、李七庄公园、柳林公园、程林公园等11个大型综合公园,以刘园公园为主园区,其余10个分园体现不同植物主题,通过外环绿道串联形成“植物园链”。
儿童公园和体育健身公园原则上市内六区各区至少1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津城、滨城的主城片区每个片区至少1处,外围五区城区和特色功能组团至少1处。
■ 社区公园规划建设指引
依据周边服务人口数量,按照服务半径要求布局社区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便捷的公园服务,提升社区公园服务覆盖能力,保障社区公园的高效与均衡。
1.规划布局指引
结合15分钟圈、10分钟生活圈配套建设社区公园,原则上每个社区公园占地面积不小于1公顷。1-5公顷的社区公园服务半径按照500米控制,5-10公顷的社区公园服务半径按照800-1000米控制,综合公园可按照500米服务半径计入社区公园服务范围,基本实现社区公园对城区居住用地全覆盖。
2.功能配套指引
不同占地规模社区公园应满足相应的功能配置要求。占地5-10公顷的社区公园应设置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和公共服务等设施;占地2-5公顷的社区公园应设置儿童游戏和休闲游憩设施;占地1-2公顷的应设置休闲游憩设施。
3.绿化建设指引
社区公园植物配置应符合功能优先、景观多样、造价适中、易于维护的原则。尽可能满足游园居民遮荫避雨的活动需求,多选用冠大荫浓的乔木提高公园的绿化覆盖率。不应选用可能危及居民安全的有毒、有刺及会引起人体明显过敏反应的植物。有条件的公园还可配置疏林草地,丰富公园空间景观。
■ 游园(口袋公园)规划建设指引
游园(口袋公园)布局应便于居民到达,强化特色化设计,提高游园(口袋公园)的数量和品质。
1.规划布局指引
结合5分钟社区生活圈设置,每个5分钟社区生活圈至少设置1处游园(口袋公园),按照300米服务半径要求布局建设,社区公园可按照300米服务半径计入游园(口袋公园)服务范围,实现居住用地步行300米可到达1处游园(口袋公园),提升公园绿地的服务覆盖面积,补足公园绿地覆盖盲区。
游园(口袋公园)布局应选址在方便附近居民使用,具有较好交通可达性,方便步行出入的位置。
规划新建单个游园(口袋公园)占地面积应大于400平方米。
充分利用居住用地周边道路两侧绿地,通过增加游憩设施,建设道路型游园(口袋公园),道路型游园(口袋公园)宽度宜大于12米,绿化占地比例应不小于65%。
2.规划设计指引
游园(口袋公园)应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设置无障碍设施以及休闲座椅、垃圾桶、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方便居民使用。
游园(口袋公园)应有机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做到“一公园一设计”、“一公园一特色”,建成类型多样、景观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游园(口袋公园)。
游园(口袋公园)建设应积极应用海绵城市、太阳能等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街头绿地规划建设指引
1.规划布局指引
现状建成区按照“见缝插绿”思路,重点加大对各类空间的挖掘,利用闲置地、滨水空间、街旁空地、边角地、地铁站旁空地、高架桥下、沿路公共设施附属绿地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间,通过开展绿化景观改造,完善游步道、休息座椅、活动场地等基本设施,建成街头绿地。
规划新拓展区域鼓励在道路两侧和道路交叉口节点位置控制出相应空间,鼓励与文化、教育、医疗等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交通站点等结合设置。
2.规划设计指引
重视街头绿地的景观塑造,与周边建筑风格相协调,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融入文化元素,赋予明确的主题,可与城市雕塑、宣传橱窗等相结合;植物配置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并兼顾植物的形体、季相、色彩等因素,合理利用植物栽植营造优美的绿化景观,装点城市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