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颜六色的蜂箱、太阳能光伏板、实时数据监测......在张家窝镇的古枣觅蜜蜜蜂文化产业园内,一栋栋色彩艳丽的“小房子”整齐有序地摆放在林间草地上,格外引人注目。
不要小瞧这些“小房子”,这是古枣觅蜜蜜蜂文化产业园开发的智慧蜂场项目,它能监测蜜蜂的“出勤”情况、为蜂巢称重,还能通过温度、湿度、声音辨别蜜蜂的健康状况。
记者了解到,智慧蜂场利用了物联网、北斗定位、移动网络通信等信息感知技术,实现了对养蜂环境的精准监控、蜜蜂活动的实时反馈以及蜂蜜产量的精准预测,填补了本市在蜜蜂养殖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空白。
“张家窝镇独特的自然条件,为我们进行蜂蜜产业化提供了良好条件。”古枣觅蜜蜜蜂文化产业园负责人许继明告诉记者,蜂箱上安装了先进的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同时配备了蜂箱管理系统、太阳能供电系统、用户终端等软硬件设施,可以将蜂场环境、蜂箱温湿度、重量、蜜蜂出勤数、噪声环境参数等信息全部数字化。这些数据,能够让管理者判断蜜蜂的健康及工作状态,并以此为依据,更加科学地照顾蜜蜂。
传统养蜂,管理者需要定时查看蜂箱,观察蜜蜂的数量和身体状况、监测蜂箱的湿度和温度。劳动强度大、管理效率低、蜂蜜品质难以保证。这一传统养殖方法,如今已经因数字技术而改变。
“目前,蜂场首批已组装15套智能蜂箱。”许继明说,智慧蜂场通过数字化设备和系统,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上观测到蜜蜂的生活环境和状态,清晰看到蜂场的环境状况,免去了在饲养管理上检查难、操作难、无法预防和追溯的烦恼,同时减少了对蜜蜂活动的干扰,提高了蜂蜜的产量和品质。
据悉,近年来,张家窝镇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高度重视“张家窝枣花蜂蜜”、“柒仙女”葡萄、蝴蝶兰等特色产业发展。鼓励支持正达蜂业创新“蜂农+果农”授粉增产配套模式,建立天津市蜜老头养蜂专业合作社,联结带动村民300余户,帮助合作社向市申请15万元奖补资金用于智慧养蜂研究建设,为企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除了智慧蜂场项目,古枣觅蜜蜜蜂文化产业园还设置了蜜蜂文化科普体验板块。从蜜蜂养殖、蜂产品加工到蜜蜂文化体验,形成集科研、生产、销售、观光、科普、体验等于一体的林下“甜蜜”全产业链,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了村民发展林下养蜂产业,用科技的手段拓宽增收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