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癌色变,不如预防为先。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这是一个提醒我们关注癌症防治的重要时刻。癌症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癌前病变、原位癌和浸润癌三个阶段。如果能在癌前病变时期及时发现并有效干预,就能在癌症的萌芽阶段将其彻底消灭。到底什么是癌前病变?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专家一起了解四类病变,就能揭开癌症的神秘“面纱”,发现潜伏在身体中的“定时炸弹”,将癌症扼杀在摇篮之中。
四类病变 警惕这些“定时炸弹”
01黏膜白斑——潜伏的“白色威胁”
黏膜白斑是一种发生于口腔或外阴等黏膜处的疾病,病变部位呈现点状、片状、条状的灰白或乳白色斑片,可能恶变为鳞状细胞癌。这种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口腔黏膜白斑)和闭经后女性(外阴黏膜白斑)。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医师李昉璇介绍,其恶变概率为4%~6%,但绝对不容忽视。
对于病因简单、病情较轻的黏膜白斑患者来说,去除病因或经简单治疗后通常可以治愈。但如果病情较重、药物治疗无效,或者不能排除恶变可能,要选择手术切除。目前,尚无特效预防药物,所以我们需要增强预防意识,保持口腔和外阴部的卫生,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02交界痣——皮肤下的“隐患”
交界痣是一种具有恶变倾向的皮肤病变,其特征是在身体任意部位出现的痣,尤其是手掌、足底等易受刺激的部位。通常是褐色或黑色的斑疹,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能稍有隆起。
然而,若出现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
①生长速度突然加快,短期内明显增大;
②颜色明显加深或不均匀;
③原来有毛发生长的痣,突然脱落;
④局部出现瘙痒和疼痛;
⑤痣表面潮湿、结痂或有糜烂、破溃、出血;
⑥痣边缘突然向周围扩展,变得不规则,与正常皮肤界限不清,或在痣的四周有红晕;
⑦痣中央出现硬结,或周围出现卫星样小色素斑点或结节。
一旦发现这些异常,应立即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还需根据浸润深度选择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03慢性萎缩性胃炎————隐匿在胃部的“杀手”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也是癌前病变之一。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减退、消瘦、贫血等,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
这种病变的病因复杂,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胆汁反流、自身免疫力和遗传因素等。治疗上主要以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等对症治疗为主。由于症状不明显,很多人容易忽视,因此定期体检尤为重要。
04结直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肠道内的“隐形炸弹”
结直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变,组织学上多为管状腺瘤,少数为管状绒毛状腺瘤或绒毛状腺瘤,常伴有不典型增生。患者可能出现便血、黏液血便、脱出、里急后重感,甚至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类型的息肉更容易癌变:
腺瘤型息肉;
基底宽的带蒂息肉;
直径超过2cm的大型息肉或短期内生长迅速的息肉。
特别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其恶变概率高达100%,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确诊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一旦发现,建议尽早手术切除。
四步策略 防“癌”于未然
发现癌前病变时,无须惊慌失措,积极主动采取以下四步策略,就能真正防“癌”于未然:
①发现即行动:一旦发现癌前病变,立即就医,遵循专业建议。
②积极治疗:如需手术,勇敢面对;如需观察,定期复查。
③生活调整:保持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愉悦,为身体筑起坚固防线。
④定期体检:将防癌筛查纳入年度计划,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医师李昉璇提醒,有以下3点,一定要注意:
①癌前病变并不是癌,也不意味着必然发展为癌,因此不能将其与癌症等同。
②不是所有的癌前病变最终均会演变成癌症,因此也不要扩大癌前病变的范畴,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例如普通皮肤痣和消化性溃疡等。
③不是所有的癌症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均有癌前病变阶段。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医师李昉璇、党委宣传处杨子佳、周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