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35艘船舶的生产订单,全年7条集装箱轮的建造任务,乙巳蛇年,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天津”)的工作可以说排得满满当当。春节前夕,工人们正在全力以赴、抢抓工期,保障全年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五船齐开工 力创提前交付新纪录
“我现在负责的是大坞内建造的14号船,这个也是16000吨LNG双燃料船,正在进行首部的连续搭载,预计年后即将成型。”在中船天津的船坞内,总装制造部单船主管高腾介绍了他现在的“手头”工作。
“去年12月中旬,14号船的机舱已经成型,尾部完成了二次照光,春节前夕,尾部螺旋桨将安装完毕,预留仓将完成涂装。”高腾继续介绍说,“14号船上现在有300至400名工人正在奋战,春节后,我们将为主船体成型做准备,预计2月中旬,开启双车联吊B型LNG燃料舱的安装工作。”高腾说。
除了高腾负责的14号船外,整个中船天津多艘集装箱船建造工作也是齐头并进。12号船、13号船已经出坞下水,正在进行水下调试、内部设备安装等工作,这两艘船预计今年上半年即将交付。15号船也进入到了连续合拢阶段。在另一个船坞中,一条新船也开始了建造工作。
今年年初命名交付的“地中海薇奥拉”轮创造了提前合同期172天的纪录,目前建造的12、13、14、15号轮与“地中海薇奥拉”轮一样,都是16000吨LNG双燃料船,造船工人们有信心继续创造新的记录。
高腾说:“我们从提前80天、100天、到130天,一直创造着提前交付的记录,‘地中海薇奥拉’轮是我们建造的第一艘16000吨LNG双燃料船,建造的时候还没有什么经验,一边跟大连的同事学习交流,一边进行建造,有了‘地中海薇奥拉’轮的成功经验,我们有信心在提前172天的基础上,再次创造新的记录。”
作为单船主管,这个春节假期,高腾要进行值班巡查,用电、用水等每个细节,都要进行仔细检查,确保安全。
从老港船时期开始,高腾已经在企业工作了14年,期间,他经历过辉煌、也感受过低谷,如今,看着企业蒸蒸日上,看着自己负责的船一艘艘下水,高腾干劲十足,他笑着对记者说:“现在可以说忙不过来了,但是自己感觉特别有心气。”
“我以前在老港船的时候,造的是粤海轮渡、散货轮,没有建造过集装箱轮,现在要学习集装箱轮的建造知识,双燃料船也是边学边干。管理方面也是,以前只负责其中部分建造环节的管理,现在是单船制,整条船的建造管理知识都要学习。建造“地中海薇奥拉”轮的时候,没有经验,压力感觉很大,看着船顺利交付了,后面的几艘轮,建造起来心里有底了。”高腾说。
涅槃重生 打出降本增效“组合拳”
“2024年我们实现了扭亏为盈。”中船天津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平告诉记者。重组后的第三年,中船天津经历沉浮、涅槃重生,完成了6艘集装箱轮的建造,并超额完成1艘11.5万吨成品油船的开工,2024年,中船天津的营业收入已经达到了21亿元。
2021年,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接手新港船厂后,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对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了“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通过转变思想、改革体制机制、梳理生产流程、提升管理效能等方式,接连出招,打出一连串降本增效的“组合拳”:成立成本中心,发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找出存在高成本的“点”,通过降低成本从订单中要效益;
广开引才渠道,以最高礼遇对待科研人员、自主研发全部放权。对于一线的技术工人,也拿出高工资,让高技能人才感受到企业对“技术”的尊重;实施本地采购,通过与天津本地企业的合作,舾装设备采购大部分实现了本地化,极大地降低了船舶建造成本;进行绿色发展,强化能源管控,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从0.06吨降低到0.034吨标准煤,每年节省能源消耗4000万元左右。
朱平以本地化采购为例,像占船舶建造总工程量60%左右的舾装,以前像管系、电气、家具等用具都要从外地采购,中间的运输成本有时比设备本身还贵。例如从大连运输过来1-2吨的舾装片成本是6000元,在天津制作的话仅需要1000-2000元就可以完成。中船天津通过与天津本地企业的合作,舾装设备采购大部分实现了本地化,极大地降低了船舶建造成本。
一分钱一分钱的算,一分钱一分钱的省,全企业职工众志成城,用一个个不眠之夜,换来了中船天津的三年扭亏。
创新赋能 打好提质增效“翻身仗”
扭亏只是天津工厂的起步,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是每个中船天津人的心愿。为此,他们致力于科技创新,先后获得了天津市“质量攻关优秀交流成果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天津市雏鹰企业”等荣誉。朱平表示,经过三年的努力,中船天津相关技术指标接近于国内一流水平,人均产值跻身国内同行前列,三年实现了翻三番。
布局未来,中船天津朝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前行。“新质生产力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我们要把最新的技术运用到生产服务体系上。”朱平说。
2025年,中船天津着力进行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三化”改革,企业投资17亿元建设新产线,并将于年内投产。朱平表示,新产线将使用5G+AI技术,赋能传统造船产业,工业机器人将大量运用于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目前,中船天津和河北工业大学开展了自动喷涂机器人研究合作,2025年企业将投资1000万元,将喷涂机器人将把新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同时,企业还将淘汰高耗能设备,实现生产设备的大规模更新,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朱平对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扬帆出海 擦亮中国制造“金招牌”
中船天津的涅槃重生,是中国造船工业腾飞的缩影。2024年,我国造船国际市场份额已连续15年居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地位进一步稳固。被誉为造船工业的“三颗明珠”的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航空母舰和大型邮轮中国已经全部建造成功,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订单连年增长,中国已经完成了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
而中国造船工业坐上世界造船行业“头把交椅”,也让中船天津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国际订单,目前,中船天津手持订单35艘747万载重吨,订单总金额近310亿元。企业员工数量连年增长,从三年前的2000人,增长到2024年的6000人,到今年企业员工人数将有望达到1万人,那些迫于生计离职的技术人员,也纷纷吃起了“回头草”,再次投奔老东家,向中船天津递出简历。
曾经的“老港船”焕发了青春活力,向着造船产业的“蓝海”扬帆起航,而孕育出中船天津这片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沃土,天津也在海洋装备制造产业中劈波斩浪,目前,天津以中船天津等龙头企业牵引,深化产业链对接,强化招商引资,推动核心配套产业本地集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并聚焦船舶服务后市场,大力发展船舶维修等业务,发挥融资租赁服务优势,完善船舶海工装备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了以海洋油气装备、高技术船舶等五大产业板块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格局。2024年1至11月,天津海洋装备产业完成产值超170亿元,同比增长38.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海洋装备产业对于深耕“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有着重要战略意义,天津正在向海图强,让海洋这个“蓝色引擎”不断迸发出澎湃动力,为中国经济这艘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贡献天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