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刚刚过去的一周,北方地区经历了大规模的寒潮,天津大风、寒潮双预警齐发,气温断崖式骤降到零下十几度,海边阵风达到8—9级,风寒效应的叠加,让天津港户外作业区域的体感温度可以达到-20℃余度。虽然航道封航,航运作业受到影响,但是,天津港的陆运作业在寒风中依然有序进行中。
2月7日一早,一公司就迎来了陆运作业的小高峰,火车、汽车装运的钢材、杂货集中收货。上午10点,记者来到寒风凛冽的海边,耳边风声呼啸,海风像刀刃一样刮在脸上,一公司9段泊位“新海通26”轮手臂粗细的缆绳在风里摇摆不停,2号货场上前一天运来的50多卷钢卷码得整整齐齐。
走进货场,迎面碰上了一公司理货中心甲班值班主任孟庆艳,身穿黄色工作服的她正在顶风快走,40出头的年纪,一头整齐的中长发,红框眼镜后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着干练。干了20年理货的她一到岗,就带着班上的20多个姐妹,抓住停头空档冲到货场,今天她们要查完82万平方米的货场,在开工前备好货。
孟庆艳走到一排排钢卷边,赵茹静站在比她高20多厘米的货垛旁,在卷板上写着“BDLHCM21#”。刺骨的寒风,让赵茹静僵硬的手指写得有点慢。“这是在号垛,也叫分票,标记好,转配船调货时不费劲儿。”赵茹静说。
标记的时候,理货员们还要低头核对着单据,呼出的哈气随风飘散。有时,她们要从上百卷一模一样的钢卷里找出指定的几卷,需要耗费的体力更多。
张晓菁接过孟庆艳递来的货物收货单,转天这批冷卷就要发运,数量、重量、货代等十多项信息都要核对清楚,“理货要一丝不苟,马虎不得,错不得。”她一边在单子上画着方块一边说,方块是她们工班的标记,说明何时查验,这种简单有效的点货方式,是老一辈理货人留下的财富。
杂货码头怕雨怕雪还怕风,风一大,货物的苫布就有可能被吹开。所以,越是寒风天气,理货员们越是要多跑现场,时刻关注货物的苫盖储存。“师傅,这垛有点不牢,您再给加固下。”孟庆艳走到12号货场时,注意到系苫布的绳松动赶忙提醒。
收到系统信息,今早刚运来的工型钢正在17场卸货,这批货数量大,孟庆艳又赶往了另一个卸货地点。走到跟前,指挥手老瞿打着手势,一根十几米长的工型钢有条不紊地落下。工型钢堆放重叠复杂,机器识别可能有误差,刘艳围着这几十捆工型钢,顶着风前前后后绕了3圈,才在智能理货系统点了确认。“现在都是电子工单,货物数据输进系统,就能实时给到货代和客户。”看完这个场地,孟庆艳和赵茹静她们又在寒风中赶向场地要备船的卷板。
中午12点,在货场工作一上午的孟庆艳才刚刚回到屋里,寒风吹透了她的全身,屋内的暖风一时也抵不住寒气,孟庆艳不停地往手心哈着气。为了给一线员工驱寒,工会准备了加绒棉袜、加厚手套和热乎的姜糖水,孟庆艳猛喝了几口,就匆忙地吃起了午饭。“天气预报说下午风力就减小了,大家再加把劲儿,赶在下午复工前,把准备装船的货再核实一遍,给今年开个好头!”她一边吃一边还和姐妹们说着下午的工作任务。
“人勤货听话,人懒差错大”,这是孟庆艳总结的金句。这一天,孟庆艳和姐妹们在码头、货场间走了2万多步,单班理货量达到8300余件、5万余吨。而这样的一天,是她们每一个工作日的缩影,寒风中如此,酷暑中亦如此。
2024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4.93亿吨,同比增长3%;集装箱吞吐量2328万标箱,同比增长5%,创历史最高水平。这样一份成绩的取得,是每一位津港人的付出与努力,他们是勇攀高峰故事里的主角,用自己脚踏实地的行行脚印,书写着最美津港人的岗位故事,绘就着天津港蓬勃兴盛的时代画卷。
乙巳新春,蛇年起步,朝着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的目标,津港人开启了新的征程,他们脚踏实地,用一步一步的实绩,奏响着津港人“蛇行千里”的奋进曲。
记者手记:
理货工作是港口生产的基本环节,总结起来就是”收、发、保、管”,分为分票、验残、制单、计数等,从点垛、查货到装船,往往一工班装卸工作结束,理货工作还要继续。一公司全场15种垛型,十八种货类,上百种细分货物,要求理货员更需细心和耐心。
在码头现场,寒风裹着海水的湿气,顺着衣缝钻进身体,冷风拍在脸上像刀割一般,记者在2个多小时的跟踪采访中,脸冻红了、手冻僵了。而孟庆艳和200多位理货员姐妹们,却要在这样的天气下工作一天。
记者想用万千文字去描述理货员们的敬业,但都无法表述出她们在零下十摄氏度的寒冬里,用冻僵的手指写下的号垛,单薄身体下那比肩男儿的意志;无法传递出她们数九寒天仍严谨如一的品格操守,带给记者的震撼与感动。
跺一跺僵硬的脚,看着不远处的货轮整装待发,这一刻,单据上冰冷的数字有了意义,身影在货垛间穿行,车辆在码头上行驶,寒风中的港口处处充满着热情,即将迎来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津云新闻记者霍艳华 通讯员马超洋 邵昆 马硕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