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一场属于青少年群体的特殊思政课在河西区广顺园社区举行。作为“行走的思政课”寒假红色研学游的复盘活动,孩子们一大早就围坐在一起,从包里掏出手账本,分享南京研学心得,强化旅行中学习到的历史知识,真正做到学有所得,玩有所获。该活动由社区与天津外国语大学求索荣誉学院共同培育的小鲤智家服务团队承办。
该活动于今年1月开展,以“用脚步拓宽家庭教育的边界”为主题,结合南京历史与文化,带领亲子家庭深入南京,通过实地参观、课堂讲解、集体学习等多种形式,激发孩子们对历史、文学与地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家长们解决了育儿难题。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参加活动的亲子家庭中,有不少是二孩家庭。他们选择该活动除了成本低、学习效果好之外,还因为不少家长在旅行中感受到轻松带娃的乐趣。来自河西区上海道小学三年级的董艺萌给记者展示着自己的旅行手账,并表达了自己对于研学活动的感受。“我其实是不喜欢去博物馆的,觉得那里挺枯燥。每次去也都是跟爸爸、妈妈还有哥哥一起,没有新朋友。这次游玩就很不一样,不仅能真正学到知识,还认识了新伙伴,我们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董艺萌的家长杨静文告诉记者,以前放假时,她只能选择带一个孩子出门,因为怕照顾不过来。但是这次旅行,她却可以同时带上两个孩子。“我发现孩子们可以分别找到各自年龄段的小朋友玩耍,大家在一起还有一个学习氛围,比着学。这个研学游和我之前参加的同类活动也不一样,一开始在去之前会有一个先导讲解,给孩子介绍旅行中要了解和学习的历史背景和故事,这样他们到了现场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回来之后,还会组织孩子进行复盘,再次加深孩子的记忆。”
该活动是市妇联主办的“津门小当家” 品牌活动试点项目之一,由小鲤智家服务团队运营,学生、高校教师、社区三方联动。校方代表陈辰表示:“我们做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已经3年了,英语角、表达实践营等活动都做成了系列。去年底,市妇联来调研时,问我们为什么能把项目做成规模,并且能解决一直困扰社区活动的难题——如何可持续性。通过调研后,他们发现这个项目的特色就是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基础上,有效提升社区教育的水平,为辖区青少家庭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有效降低家庭教育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思政课不新鲜,社区里的思政课也不新鲜,但是能在社区里吸引青少年自主参加的“行走的思政课”还是很新鲜。社区负责人刘杨告诉记者:“红色研学游是我们去年推出的创新活动。去年暑假,社区组织大家去安徽大别山,这是第一次尝试‘行走的思政课’,面向亲子家庭。因为思政教育在社区里只能抓牢党员同志,但是小孩子和青年,其实是抓不住的。只有通过这种实践类的活动,才可以把社区的思政教育实现全覆盖。所以我们当时做了第一次尝试,很成功,到了今年寒假就又组织了一回。我们就是把实践性可持续,同时强化家校社协同合作机制,以社区为一个基点,辐射社区的家庭。”提及如何开展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实践活动,陈辰坦言:“以前说到实践活动,青少年是‘提线木偶’式的被动地位,都是老师带着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我们成立小鲤智家团队的理念就是发挥孩子主体性的地位。因为我通过在大学多年调研发现,实践能力、自驱性和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是一脉相承的。在活动中,通过发挥孩子在学习当中主体性的地位,调动孩子的自驱性,来让他自己去钻研、去学习、去自我管理,成为真正的‘小当家’。我们希望把这个理念通过‘津门小当家’项目在社区和学校的实施和落地,让更多家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