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牢记嘱托 善作善成·强协同抓落实促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市科技局局长朱玉兵、市科技局副局长梅志红、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洁、市医保局副局长李健、市药监局副局长唐楠出席,介绍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朱玉兵介绍:
生物医药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天津“制造业立市”战略部署的重要发展方向和重点支持产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2024年5月,市科技局牵头成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协同各部门统筹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各项工作。
天津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资源较为富集。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1个(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9家)、海河实验室4家、专业性大学2所、专业学院11所,三甲医院32家、国家医学中心1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
天津生物医药产业具备一定竞争力。拥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4家。2024年,天津生物医药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超900亿元,同比增长6.96%;在建项目188个,计划总投资535.1亿元,同比增长9.15%。
天津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持续突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获得公斤级淀粉样品,实现由“实验室小试”到“工程化测试”的关键性突破;启动现代中药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工程,开展速效救心丸、芪参益气滴丸等4个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2.0版;合源生物源瑞达治疗淋巴瘤新适应症申请上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新适应症获临床试验默示许可。
天津在优化产业生态上持续加力。编制推动合成生物及医药外包服务两个优势领域创新发展专项支持政策,去年9月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组建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协同各部门组织多场产业撮合对接活动。解决放射性药物铁路运输等产业发展难题,成功获批国家药监局首批优化药品补充申请审评审批程序改革试点等国家试点政策。服务诺和诺德、纳通集团等重大企业项目加快建成投产。招引碧迪医疗、赫力昂、国投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央企国企在津落地布局。
为进一步巩固天津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协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市科技局会同市相关部门和单位,在落实国家相关文件基础上,充分借鉴北京、上海等先进城市经验做法,深入重点区和重点企业调研,广泛征集重点企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等意见建议,编制了《天津市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2025年2月6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
《天津市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主要包括六部分共25条支持举措,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部分,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不断做强我市已有国家级创新平台,并积极争取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制造数据节点等新平台落地天津;统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创新主体开展创新药械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上市后评价研究。
第二部分,推动临床研究高水平发展。支持三级医疗机构设立研究型病房,将注册类临床研究开展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评审评价体系;对承接临床研究的医护人员,在岗位聘用、职务晋升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
第三部分,加速创新药械注册审批进程。争取并推动更多试点政策在津落地,设立创新产品重点研发目录,实施“提前介入、一企一策、研审联动、全程指导”服务,加快产品上市进程。提升药械检测能力,压缩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时限,助推产业加速发展。
第四部分,促进创新药械临床应用。设立创新产品指导应用目录,按照“按需配备、应配尽配”的原则将目录内产品纳入医疗机构用药目录。支持将创新药械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及我市普惠型商业保险保障范围,拓宽创新药械支付渠道。
第五部分,创新驱动提升产业能级。开展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支持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聚焦放射性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生物制造等领域加快布局,做强产业新兴赛道;支持各类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创新成果承接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原料药项目在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第六部分,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依托市生物专班,完善协同联动机制,聚焦金融投资支持、知识产权运用保护、通关便利措施推广、高水平人才队伍培育、特色园区建设等多个方面,构建良好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