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感到疲惫、焦虑或情绪低落。有时,这种情绪会持续很久,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不知道各位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突然感到莫名的心慌,或者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其实,这些都可能是出现心理问题的信号。心理问题并非罕见,也没有必要羞于启齿。及时察觉和应对心理问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2月11日,天津医院心理咨询科科主任杜长军做客《空中问诊》节目,为大家科普“出现心理问题应该怎么办”。
本期主要内容
1.哪些人群已经患有失眠障碍,应该怎么进行干预呢?
2.针对失眠,治疗手段有哪些呢?
3.患者愿意配合医生,治疗效果是不是更好?
4.调整睡眠都有哪些小方法?
5.追求完美的性格是好还是坏?
6.人格障碍是不是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专家笔记
01未及时对心理问题进行舒缓和治疗的话,会对患者造成哪些影响?
当下心理问题的及时处理至关重要,若未能及时对其舒缓与治疗,将会引发诸多不良状况。
一方面,起初可能只是些微矛盾、冲突,或是内心压力,涉及对各类问题、事情的看法及解决方式,一旦拖延未决,压力持续堆积,就会促使身心发生变化,进而诱发一系列心身疾病。诸如高血压、心脏疾病、消化性溃疡、结肠炎(像溃疡性结肠炎),还有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以及神经性皮炎等常见皮肤科病症。这些疾病往往都可追溯到前期未化解的压力、矛盾与冲突源头,需要高度警惕。
另一方面,生活中的小变故,像有些老人为帮子女照顾孩子,离开熟悉的居住地前往陌生城市,社交环境全然改变,由此滋生的压力若得不到疏解,极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失眠更是常伴其后。而长期失眠又会雪上加霜,反向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痴呆等生理问题,焦虑、抑郁情绪也会随之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及时干预心理问题刻不容缓。
02当普通人发现自己有轻微的、不太严重的心理问题时(比如压力大)应当如何进行舒缓?
在应对心理问题方面,我们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是认知层面的自我调整,当察觉到脑海中有一些可能造成困扰的想法或观念时,可通过自我对话来校正思维。
具体做法是,反问自己:这个想法是不是非得如此不可?它会带来哪些好处,又存在哪些弊端,尤其要着重审视不利之处;接着思考除了当下的思路,还有没有别的资源、思考角度或可行想法,倘若有,能否从中筛选出更优的方案。就像沙漠中两人面对相同的两瓶半水,一人因视其为希望之源,压力瞬间得到舒缓,另一人却因觉得水量不足而忧心忡忡,这充分表明想法与思考方式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感受,所以及时调整认知至关重要。若在调整认知后,仍受焦虑情绪困扰,甚至出现行为异常以及身体上的不适症状,诸如心慌、乏力等,此时便可借助一些实用的训练方法来放松身心。像冥想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正念训练等现代心理调适手段,以及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还有中医推拿、按摩、香薰等非药物物理疗法,都能助力平复心绪、回归安宁。其中,呼吸训练、冥想和正念训练因其显著的临床与日常效果,尤为值得推荐。然而,有时候即便知晓这些道理,也做了一定的自我舒缓尝试,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不去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心理困境依然难以突破。这就涉及行为调整,比如对于做事拖沓这类情况,不能仅仅有想法,更要有实际行动。一方面要对自己做出改变的承诺,另一方面可借助设置提醒等方式,督促自己将计划落地,将想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作为,这才是实现心理舒缓的关键核心。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心理调适策略也应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仅靠呼吸练习就能收获良好效果,有的人则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依据自身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改善路径。与此同时,规律的作息对于心理健康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03规律的作息对心理状态会有哪些影响?
规律的作息对于人的身心健康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规律作息重点关乎生物节律,也就是常说的生物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便是这种节律的生动体现,它为日常生活提供了良好指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生物钟及其所调控分泌的激素,无论是对生理功能,还是心理功能,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一方面,生物钟在调控血压、内分泌等方面发挥效力,它全方位保障着从宏观日常生活节奏到微观生理活动的有序运行,确保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在心理功能层面,像抑郁症、焦虑症等问题的出现,都与生物钟节律息息相关。这里不得不提及“肠脑轴”这一概念,肠道菌群作为其中关键一环,会和生物钟协同作用,共同影响大脑功能,对认知、情绪以及行为进行调节。综上所述,遵循生物节律、保持规律作息,对人的身心健康意义非凡。因而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点,主动调整作息,养成并长久维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以此为身心状态筑牢根基。
04社交支持对心理健康有多重要呢?
社交支持对心理健康的支撑作用:人需要通过社交关系形成自我认同、归属感与安全感。安全感至关重要,能让婴幼儿及青少年更易展现探索性与合作性行为。社交支持对维持心理健康意义重大,当遇到烦恼时,同伴陪伴就能让人感受到关心与爱,从生理和心理层面产生积极影响,避免不良结局。
社交支持缺失的不良影响:社交支持差与抑郁、幸福感低、生活质量差相关,对工作效率和质量也有较大影响。
各年龄段都需重视社交支持:以老年人为例,缺少社会生活和社交支持,易产生孤独感、消极情绪,还可能影响认知,增加痴呆风险。因此,各年龄层都应重视社交支持,发展社会关系。
专家门诊
杜长军——天津市天津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每周四上午,每周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