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从智慧基建到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重大项目按下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春节过后,津城各地重大项目按下“启动键”,持续刷新“进度条”,掀起建设热潮。
近日,记者分别走进位于宁河区的中建八局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二期工程一标项目和位于静海区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医学中心,来看这两个项目的最新进展。
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二期工程
近500多名工人施工作业2月底完成所有桩基施工
来到中建八局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二期工程一标项目部时,现场负责人岳腾飞刚刚开完一个项目建设调度会。
“正月初八施工管理人员就全部到岗,工人们则从正月初八开始大批量有序返岗,目前,500多名工人开启了现场施工工作,目前,四个标段都在进行桩基收尾施工和场地整理。预计本月底完成所有桩基施工。”他说。
中建八局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二期工程一标项目位于天津市宁河区未来科技城,建设内容涵盖科研组团、学习中心组团、学院组团、体育馆等。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校园功能配套与规划格局,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提升民航科教基础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天津市重点项目,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二期工程场区面积大,近50万平方米,总共涉及四个总包标段。因此,现场的施工组织是一大难点,场区的道路设置至关重要,直接决定后期场内运输效率。
岳腾飞说,“针对运输难点,我们在设置场区环路的基础上每个组团又设置了小环路,环环相扣,路路通畅,确保场区运输不拥堵,同时,我们采用了永临结合施工技术,提前对路基进行施工,减少后期投入,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又缩短了工期。另外,深基坑施工和场区土方平衡也是一大难点,项目进场后,从基坑安全性、经济性、工期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优化了基坑支护形式,节省工期15天,降低了施工成本;在扬尘和噪声管控方面,我们实施了智慧工地,现场设置扬尘监控,围挡上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当监测到扬尘存在,喷淋自动开启降尘,另外现场设置了噪声监控系统,对现场施工噪声进行监测,确保师生日常教学、休息不受干扰。”
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二期工程一标段项目在策划、设计、建造、运维等四个阶段对智慧建造进行全面策划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比如在建造阶段,我们建设方采用智能化施工、建筑产业互联网、智能装配、工业化生产等相关手段实现高效建造,提升施工速度,减少能源消耗,促进环境保护。”岳腾飞介绍说。
据了解,二期工程建成后,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将布局飞行分校、空中交通管理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和乘务学院等7个学院,相比一期工程,学院数量将明显增加。同时,宁河校区总体承载学生规模将达到1.5万至1.8万人,学生规模将大幅提升,能够容纳更多的学生来校就读,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优质民航教育的机会。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医学中心
一期主体结构已封顶 二期正进行基础结构施工
“目前,共有220人在现场施工。一期国际针灸中心楼主体结构目前已经封顶,正在进行下一步的机电安装和装修装饰。二期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中心、多学科交叉研究转化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及生物样本资源中心的桩基施工已经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基础的结构施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车京辉介绍。
2024年8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库,这标志着国家医学中心项目正式落户静海区的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成为全国首批三个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之一。
据介绍,国家医学中心聚焦解决针灸、推拿和中医临床学科传承创新痛点难点的问题,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依托,吸引了国内外的知名院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及研发型企业参与其中,实现医、学、研、产、政“五力”深度协同,着力打造临床诊疗中心、研发攻关中心、医学研究转化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公共卫生中心以及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六大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目前基建建设正稳步推进、实施当中。
据介绍,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应用了较多的新技术,比如,5G无人塔吊、BIM技术、超危大工程智能监测、智慧工地平台等,通过新技术应用提高了项目的实体质量,也减少了项目的安全风险。同时,在绿色建材方面,项目也使用了预制钢结构的构件、预制叠合楼板、预制蒸压加气一体化墙板等绿色建材。
“2025年,我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将梳理施工线路、合理安排工作面及各项资源投入,自我加压、加快工期。”车京辉表示,关键节点主要是,国际针灸中心楼项目在11月完成内外装修及相关配套专业施工,在12月具备竣工条件;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中心、多学科交叉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及生物样本资源中心预计在冬季前完成湿作业施工,年内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静海区发改委副主任贾文哲表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促进大健康产业升级,吸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数字医疗等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医疗+产业”的生态圈,带动静海区成为京津冀地区医疗健康产业新高地;还将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减轻京津冀居民跨省就医需求,缓解北京、天津主城区的医疗压力。
“国家医学中心将汇聚高水平医学专家,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教学基地和科研中心,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有效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贾文哲说。(津云新闻记者 田巧梅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