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馆村史,几度乡愁。村史馆浓缩着一个村庄的过往,记录着一个村庄的现在,寄托着一个村庄的未来,是乡村文化的“根脉库”与“传承仓”。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大寺镇门道口村于2020年建成了村史馆,每逢周末,这里都会有村里的年轻人来参观,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去探究门道口村史馆的故事。
当记者走进门道口村史馆,仿佛打开了一部立体的村庄发展史。展柜里陈列的农具诉说着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墙上挂着的老照片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珍贵的文献资料见证着村庄的沧桑巨变,一段段尘封已久的乡村往事在这一刻变得清晰可见。
大寺镇 门道口村 村志撰写人 张恩贵:
2017年,我们门道口村开始启动村史馆建设,村领导委派我做筹备工作,组建了村史馆筹备组。历经三年的时间,2020年9月村史馆正式落成。村史馆的落成,成为村民心中乡村历史的“记事本”。
张恩贵告诉记者,建村史馆的第一步是要写村志,村志是记录一个村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发展变化的史书,是村庄的文化瑰宝,为此他用2个月的时间专门去学习如何写村志。
大寺镇 门道口村 村史撰写人 张恩贵:
村志的编纂,是一项浩大而繁琐的工程,它需要广泛收集资料、深入访谈调研、精心整理总结。我学会写村志以后,用了8个月的时间去天津市档案馆、西青区档案馆、大寺镇档案室、门道口村档案室翻阅相关资料,最后有2万多页有关门道口村的资料,我们又走访了村里200户人家了解村里的历史,用三年时间写了这本村志,这本村志共分为妇联会、文教体卫、农业科技等20多种章节类别。
和张恩贵老师一边聊一边走,就来到了最引人注目的三块沙盘面前。为了能直观地展现门道口村不同时期的村居情况,张恩贵查找了不少图片资料、然后设计出了在解放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现阶段的地形沙盘模型。
大寺镇 门道口村 村史撰写人 张恩贵:
我一边写村志一边设计沙盘,解放初期的简朴生活、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以及2020年老房子平改后焕然一新的村貌这三个时期,一点一点的回忆和设计,然后开始做模型,做了三个沙盘。
近看三个时期的地形沙盘,看到了乡村新景象的翻天覆地,沙盘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镌刻着村史馆筹备组工作人员的耐心与专心。
大寺镇 门道口村 青年干部 鲁菲:
来参观我们村的村史馆,了解了我们村的历史以及父辈、祖辈的生活情况,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儿来,我们的根儿在哪儿。
其实,村史馆的设计、展品征集、布展,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门道口村民的智慧和心血。您看到的这些老物件的收集过程,是一次次珍贵记忆的唤醒,一张泛黄的照片、一件锈迹斑斑的农具,都承载着说不完的故事。
大寺镇 门道口村 村史撰写人 张恩贵:
为更好还原村落真实,了解村史村貌,我们在村史馆筹备过程中,向村民征集物件用品,搜集了不少有价值的用具,包含农耕器具、纳税发票、铜币等,我们将每件老物件的名称记录下来。
村史馆建成5年的时间,村里的年轻人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外务工的游子们找到了乡愁的寄托。在这里,乡愁有了安放之所,文化有了传承之基,乡村振兴有了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