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易批”模式让审批“好办、易办、快办”,实现“只跑一趟”;
不断优化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的金融信贷服务;
“信用+餐饮”“信用+体检”“信用+购药”等惠民图景拓展新领域……在武清,信用创新应用场景正不断“上新”。
这是一份鼓舞人心、令人振奋的成绩单:天津市区域信用环境状况监测评价结果近日公布,2024年武清区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全市第二,在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用监管、信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领跑全市。
这是一条思路清晰、步履铿锵的发展路径:近年来,武清区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以提升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质效为基础,以创新信用惠民便企服务为关键,不断优化和创新工作举措,将看不见的“诚信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为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激发市场发展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支撑。
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是衡量一个城市信用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反映一个城市软实力、软环境的重要标志。
在日新月异的武清,“信用”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成为助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01、“信易批”:提升政务服务“信”体验
“我们签署了承诺书后,当天即顺利拿到了运输经营许可证,极大节约了时间成本。没想到,良好的企业信用记录带来这么大的便利。”高女士通过“信易批”为自己经营的公司办理了相关业务,谈到办理过程经历,她感慨不已。
武清区将信用理念融入行政审批政务服务全过程,大力推动“信用+告知承诺”“信用+容缺受理”机制,打造“信用+审批”应用场景,推动政务服务提速提质,畅通信用修复和异议处理渠道,高效服务群众和企业。
据了解,全区共梳理了27家区级部门的301项“信用承诺”审批事项,承诺制实施以来,累计办件已达到3354件。“信易批”模式推动政务服务由“可办”向“好办、易办、快办”转变,让服务焕发“新温度”,让审批跑出“新速度”。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2020年我区在全市率先构建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告知书“两书同达”工作机制。几年时间里,经过55个相关部门的持续推动,全区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攀升,政府监管效能稳步增强。
02、“信易贷”:注入融资服务“信”活力
经济发展,基础在实体、支撑在产业。
“原来凭借企业信用和质量效益好,就能获得融资支持!因为企业发展急需一笔贷款,我们在平台提交了申请,没几天银行就为我们办理了200万元的贷款。”正在为公司办理贷款手续的崔先生说。
武清聚焦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创新“信用+金融”服务模式,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媒体宣传、银企对接活动等形式,大力推广“信易贷”产品和服务,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覆盖面及便利度。同时,推动武清村镇银行、建设银行武清支行创新推出“畜牧贷”“武农贷”等各类金融产品,结合行业特点,精准匹配企业需求。
目前,全区1910家企业已完成“信易贷”平台注册。该平台已累计助力3800余家中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供需对接,放贷金额突破140亿元。无形的信用转化为经营主体稳产能、渡难关的“真金白银”。
03、“海河分”:释放惠民便企“信”红利
区政务服务办信用窗口,前来领取免费门票的市民李先生难掩喜悦之情:“这是我第二次抽中武清影剧院的免费门票了,‘海河分’让守信市民享受到红利!”
“海河分”是由天津市公共信用中心运营的信用惠民微信小程序,依托大数据模型计算,为每个市民生成个人信用分数,出示“海河分”,即可在众多场所享受减免优惠等信用“红利”,实现“越守信越优惠”。
坚持以民生优先,武清区聚力推动信用惠民生。
去年以来,全区积极开展具有本区特色的“信易+”惠民服务场景。围绕14个重点民生领域,武清推出“信用+餐饮”“信用+体检”“信用+观影”“信用+购物”等53个应用场景,总使用量达5.3万次,累计减免消费金额60余万元。
“海河分”已成为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居民幸福生活指数的密码,推动参与商户和守信市民双向受益。
擦亮“信用”金字招牌,武清并不止步于此。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会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信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做法,运用信用理念、信用手段解决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 为打造‘武清名片’增添信用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