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耳是人类感知声音的重要器官,也是我们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耳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畅快地与世界沟通。
2月25日,天津市天津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王敏、医师黎小华做客《空中问诊》节目,为大家科普了爱耳护耳的相关知识。
专家笔记
01耳部出现问题的常见症状都有哪些呢?
常见症状有耳痛、耳漏、耳聋、耳鸣和眩晕。
耳痛
耳痛是指耳内或者耳周疼痛,按发生机制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耳痛。其中,原发性耳痛常为炎症引起,如耳外伤、耳廓感染等耳廓疾病、外耳道疖、外耳道炎、耵聍栓塞、耳道异物等外耳疾病、大疱性鼓膜炎、急性中耳炎等中耳疾病,以及耳部恶性肿瘤等。
耳漏
耳漏指外耳道积聚或流出液体。外耳、中耳或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创伤、肿瘤都可以引起耳漏,以炎症病变最常见。如水样溢液者若有耳部或者颅脑外伤或者手术病史,应该考虑为脑脊液耳漏。
耳聋
耳聋,临床上将各种听力损失统称为耳聋,这也是临床上为常见的症状。WHO将听力障碍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类,平均听阈大于或等于81dB者为极重度听力障碍,又称为耳聋。听力障碍又可分为5级,是以单耳听力损失为准。轻微听力障碍,听低声谈话有困难,语频平均听阈26-40dB。中度听力障碍,听一般谈话有困难,语频听阈在41-55dB。中重度听力障碍,要大声说话才能听清,语频听阈在56-70dB。重度听力障碍,需要耳旁大声说话才能听到,听阈在71-90dB之间。极重度听力障碍,耳旁大声呼唤都听不清,听阈>90dB。长久以来,人们对聋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其实聋病的发病率很高。据人口调查统计,每1000名新生儿中就有一名先天性耳聋。有不同程度听力下降者在人群中的比例,青年期为1%,45-65岁为14%,65-75岁为30%,75岁以上者为50%。聋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如何降低聋病的发病率和及时发现、早期治疗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耳鸣
耳鸣可分为主观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其中主观性耳鸣多见,是指外界无相应声源或刺激存在,而患者主观上感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耳鸣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耳鸣的表现多种多样,常见描述有嗡嗡声、嘶嘶声、蝉鸣声、汽笛声、铃声也可为复杂的声音。有的间歇性出现,有的持续不停。轻者安静时方觉耳鸣,重者扰人不安,工作和生活皆可受影响。耳鸣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一般人群中17%有不同程度耳鸣,老年人耳鸣发病率可达33%。
眩晕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感自身或外界景物发生运动。其临床上可以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中枢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
02哪些常见的疾病会出现耳痛、耳漏、耳聋、耳鸣,眩晕这几种症状呢?
突发性聋
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通常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内,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流行病学任何年龄都可以患病,但患病的高峰年龄为50-60岁,近年来有发病年龄向年轻偏移的趋势,现在甚至有十几岁的孩子发病的。临床上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发病的也很常见了。分型突发性聋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主要分为:高频下降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含极重度聋)。
病因
多种不同病因所引起,但大多数患者病因不详。只有10%-15%的突聋患者在发病期间能够明确病因,另有约1/3患者的病因是通过长期随访评估推测或确认的。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具体为:
血管性因素:内耳循环障碍,如内耳血管痉挛、栓塞或血栓形成等,会使内耳供血不足,毛细胞因缺血缺氧受损,引发听力下降。如老年人血管硬化、血液黏稠度高,易出现此类情况。
感染因素:病毒感染较常见,病毒性神经炎或者耳蜗炎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原因。
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可致内耳组织免疫损伤,如Cogan综合征可引起突发性聋。
肿瘤或者瘤样病变:约10.2%的听神经瘤患者以突发性聋为首发症状。
其他因素: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等可使机体应激状态改变,内耳神经、血管功能紊乱;头部外伤、内耳气压伤等也可能损伤内耳结构致听力骤降。目前较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不同类型的听力曲线可能提示不同的发病机制,在治疗和预后上均有较大差异:低频下降型多为膜迷路积水;高频下降型多为毛细胞损伤;平坦下降型多为血管纹功能障碍或内耳血管痉挛;全聋型多为内耳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因此,建议根据听力曲线进行分型,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临床表现
突然的听力下降: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发病。
耳鸣:约有90%患者出现,常与听力下降同时或先后出现,多为高音调耳鸣,部分患者耳鸣在听力恢复后仍持续存在。
眩晕:约30%患者有此症状,伴恶心、呕吐,可持续数天至数周。
耳闷胀感:约50%患者还会有耳部堵塞、胀满感,影响耳部舒适度。还有听觉过敏或重听,耳周感觉异常(全聋患者常见),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精神心里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影响生活质量。
耳鸣
耳鸣是耳科临床常见的三大难题之一,其发病率较高,耳鸣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应早发现、早治疗,采取耳鸣综合疗法。
可能的病因
耳部疾病: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炎等会堵塞或刺激耳道;中耳炎影响声音传导;内耳的梅尼埃病可致膜迷路积水,损伤内耳功能;耳硬化症使内耳骨质病变,引发耳鸣。
全身性疾病:高血压影响内耳血液供应,糖尿病引发微血管病变致内耳神经、血管受损,贫血使内耳缺氧,都可能引发耳鸣。
药物副作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利尿剂如呋塞米、抗肿瘤药如顺铂等,可能损伤听神经或内耳细胞。
噪声暴露:长期处于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等高分贝环境,或常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会损伤内耳毛细胞,引发耳鸣。
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使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耳鸣。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这个病在秋冬季节,特别是流感高发的时候很常见,但是由于这个病症不像化脓性中耳炎出现很严重的耳痛、耳漏,因此很多人并未重视,而延误治疗。此病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病因
咽鼓管功能障碍: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鼻咽癌等阻塞咽鼓管咽口,或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都可能导致咽鼓管功能异常,使中耳内形成负压,引起渗出。
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或细菌可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引发炎症,导致中耳积液。
免疫反应:中耳局部的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对某些过敏原或炎症因子产生过度反应,引起中耳黏膜的渗出和积液。
03我们应当怎样爱耳护耳,预防耳部疾病的发生?
保护听力可以从以下多方面入手:
日常生活
控制音量和时长:使用耳机时,遵循“60-60原则”,即音量不超最大音量60%,连续使用不超60分钟。看电视、听音乐也要控制音量,避免过大。
注意耳部卫生:用柔软棉签轻轻清洁外耳道,不要用力过猛或深入耳道,以免损伤外耳道或鼓膜。游泳后及时将耳内积水排出,可使用干净棉签吸干,预防耳部感染。
避免头部受伤:进行骑车、滑雪等运动时,佩戴好头盔等防护装备,降低头部受伤风险,以免损伤耳部结构。
工作环境
做好防护措施:在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等高噪声环境工作,要正确佩戴耳塞、耳罩等护耳工具,定期检查听力,及时发现问题。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可采取轮班制或安排休息时间,到安静区域放松,减少噪声对听力的持续损害。
疾病预防和治疗
积极治疗耳部疾病:患中耳炎、外耳道炎等耳部疾病要及时就医,按医嘱规范治疗,防止病情迁延不愈损伤听力。
控制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会影响内耳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要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方式控制病情,定期检查听力。
谨慎用药:了解药物耳毒性,如非必要,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袢利尿剂等,必须使用时,要密切监测听力和肾功能。
饮食和生活习惯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A、C、E和锌、铁等矿物质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核桃等,有助于维持内耳正常功能。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内耳供血。戒烟限酒,减少对耳部血管和神经的刺激。
04天津市天津医院耳鼻喉科可以做哪些检查呢?
天津医院耳鼻科门诊有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内镜、耳声发射等耳科检查设备,也有电子喉镜、鼻咽镜、鼻内镜等其他检查设备。科室为天和医院耳鼻喉科及天津医院耳鼻喉科联合创立,现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研究生以上学历4人,老中青医师构成了良好的团队建设。科室在治疗耳鼻咽喉-头颈创伤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变应性鼻炎、鼻部肿瘤等鼻科疾病;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鼾症、声带肿物等咽喉科疾病;小儿外耳畸形、口吃等言语疾病矫治。科室在系统性的药物治疗方面也经验丰富,可开展鼓室注射治疗。如果患者需要高压氧治疗,天津医院高压氧科即可进行。
专家门诊
王敏——天津市天津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黎小华——天津市天津医院耳鼻喉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