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手抓,治废先治心!”在“无废城市”和“无废细胞”创建工作中,本市很多基层单位在做好各种设施建设的同时,从改变一些人的习惯入手,“斩心魔、扳毛病”,取得了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自开展‘无废社区’建设以来,我们在硬件上做了大量工作,在五个社区开展了撤桶并点建箱房工作。与此同时,我们努力做好装修垃圾的管理和清运工作,决不允许出现乱堆乱放的情况。居民家中的旧衣物,可以投到回收装置里,我们在小区里也设有废品回收点。为减少废物的产生,我们还在小区里组织了跳蚤市场,开展闲置物品置换活动,促进废旧物资的二次利用……” 东丽区华新街道公共管理办工作人员石晓博颇为感慨地对记者说:“这些工作固然非常重要,但要做好‘无废社区’的创建,还是要在人心上下功夫!”华新街道名都园社区的居民大多来自外省市。年轻人在这里购房后,将老家的长辈接来一起住,但一些老年人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我来自山东青岛农村。我老家有院子,平时产生的废物一般就堆在院子里,有时候我还会从外面捡拾一些东西回家。”今年65岁的姜大爷对记者说,刚来到天津的时候,他会把一些捡拾的废物堆在楼下和楼道里,物业人员和网格员多次清理,并对其进行劝导。“他们经常跟我讲法律、摆道理,让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老习惯并不适合城市生活,必须要改改了,否则就是给社区和邻居们添堵、添乱。”现在的姜大爷再也不像刚来的时候那样乱堆乱放了。
今年59岁的刁德军来自黑龙江,他说:“我老家的院子里也总存一些废物和柴火,平时我们也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但居住在这么漂亮的居民小区里,我们就必须得改一下老习惯。”
然而,并不是每位老人都像刁德军和姜大爷一样,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改变自己。名都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澄表示:“对于比较顽固的老人,我们就持续入户上门为他们宣传创建无废小区的意义、每位居民肩负的责任以及相关法律。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捡拾垃圾,乱堆废物的行为,就及时制止,直到他们改掉身上的旧习惯为止。
据介绍,华新街道域内的五个社区,都创建成了“无废小区”,而且该街道也成了“无废街道”。
位于红桥区的河滨花苑社区,居民文化层次和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自“无废社区”创建以来,这里的绝大多数居民都能自觉减少废物产生、遵守垃圾分类规定,不乱丢杂物。走进该社区管理的三个小区,给人一种“一尘不染”的感觉。即便如此,该社区里还是出现了极少数的“另类”。
“有一位阿姨,是从外地来这里投奔亲属的。她平时就喜欢捡纸夹子,然后堆在楼道里。网格员和物业工作人员先后找她谈了四五次,她才收手。”海上花苑小区物业主管侯召青告诉记者,过去,像这样爱捡拾废物的老人,在这个小区还有几位。
“对于他们,我们严盯死防,发现一次劝阻一次。 我们也认识到,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无废’的理念入脑入心。只有改变了他们的意识和坏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行为的出现。” 河滨花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楚琦说:“现在,我们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对改变一些人身上的坏习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红桥区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科科长杨涛介绍,在全区各牵头责任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红桥区圆满完成40个“无废细胞”建设工作任务,顺利通过市级部门考核验收。2025年是我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收官之年,红桥区将深入推进 “无废细胞”建设工作,本年度要再完成42个“无废细胞”建设工作任务。
“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软硬件一起抓,而且让人们养成‘无废’理念,从心里拥护这项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更重要!”杨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