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晚,春风和煦,华灯璀璨。天津民园广场上,伴随优美的歌舞和漫天飞洒的花瓣雨,2025年天津市海棠花节暨第三届五大道海棠花节正式启幕。
海棠花开大理道
清明假期来临,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游人如织,一棵棵海棠树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粉白相间的海棠花挂满枝头,淡淡的幽香在空中飘荡。游人漫步其中,拍照打卡,记录美好瞬间。
在北京上大学的杨茹凯受天津朋友邀请,专程来津赏花:“听说这两年五大道举办海棠花节,非常热闹,特地来打卡。”
4月3日,游客在天津市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拍照打卡。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的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保存有风格多样的近代建筑群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每年春季,五大道大理道街巷绵延上千米的海棠花盛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天津市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彭芃介绍,海棠花的花期不长,只有10天左右,每年虽略有不同,但基本会覆盖清明节假期,海棠花节便选在此间,携丰富的文旅活动,邀游人共赏海棠盛景。
携程公布的数据显示,清明前夕,天津旅游预订单量大幅增长,其中“踏春赏花”是关键词之一,天津成为热门的周边游目的地。
老街区又添新景
走在大理道上,整条街道被装点得如梦如幻,两侧的小洋楼与海棠花相映成趣,形成了动静结合、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景。沿途的建筑外墙上,不时有关于海棠的诗句映入眼帘,引得游人驻足赏读。
4月3日,游客在天津市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赏花。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行至位于大理道5号的樘院,清脆悠扬的古筝琴声从院里传来,一场古筝独奏演出吸引了许多游人围观欣赏。
樘院是一座中式庙宇建筑,在众多中西合璧的风格建筑中独具特色。樘院运营负责人杨佳盈告诉记者,整座院落修复历时数年,力求“原汁原味”,在第二届五大道海棠花节期间对外开放,一年来,日均客流量超3000人次。
距离樘院100多米外的河北路275号小洋楼日前正式开门迎客。这是一座现代主义风格的二层建筑,外墙条幅上“大行道艺术中心”几个大字十分醒目。
步入楼内,33位当代知名艺术家的油画、版画、雕塑一一陈列,带来了传统与现代碰撞的视觉盛宴,更有科技感十足的互动作品引得游人排队体验。
大行道艺术中心出品人李响介绍,这栋建筑盘活改造历时一年半,总投资额近2000万元,“五大道地区浓郁的文化气息与公司的动漫产品十分吻合,线下引流、线上销售、海外拓展,实现一体化发展。”
焕新不只在大理道沿线。今年以来,备受瞩目的五大道公园迎来首秀,花园路上的吉鸿昌旧居、李吉甫旧居重焕新生。“目前,和平区正与天津城投集团等企业合作,正按照‘一楼一策’的模式,持续挖掘小洋楼的文化IP,打造城市文旅品牌。”彭芃说。
浪漫不只是海棠
依托海棠美景和特色洋楼资源,天津市和平区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五大道海棠花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赏花,期间举办的系列文旅、消费活动广受欢迎。
彭芃告诉记者,今年的海棠花节期间,将有177场文化演艺活动铺陈到公园、景区、街区和洋楼之中,让市民游客随着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的节奏去感受这份春日的美好。
图为2025年天津市海棠花节暨第三届五大道海棠花节启动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在民园广场,“肩上芭蕾”“哪吒闹海”等近百场时尚演出轮番登场;在五大道公园,市民游客白天赏花海、听钟声、登塔楼,夜晚还可欣赏裸眼3D灯光秀……
当海棠花节遇上清明小长假,赏花“流量”正在转化为经济“增量”。和平区商务局局长周晓琳介绍,和平区鼓励区内各领域商业主体将“海棠花”IP充分与自身活动相融合,为本届海棠花节导入了125家商业资源,推出183场配套活动,营造“赏花+消费”场景。
一本“戏游津城”Citywalk戏剧计划手册,既是游玩地图,又是“福利宝典”,将演艺活动与洋楼、美食、消费充分融合;和平路上的非遗市集里,北京的兔爷、景泰蓝,河北的定窑瓷器,天津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娃娃将同台亮相,令许多市民游客直呼“大饱眼福”。
“连续举办三年的五大道海棠花节,已成为天津市和平区文旅活动的核心IP。”天津市和平区委书记姚建军表示,和平区将以花为媒,传承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做强“津遇和平”文旅商融合品牌,发展春日经济、假日经济,推动繁花促繁华、流量变增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