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清明假期,晨光衍出山脊,工程车碾过碎石蒙着一路微尘驶往蓟州北部。
车停处,国网天津蓟州公司输电运维工王秋生用望远镜扫视山梁上的银线:“今天得把这条线路的春查收尾,山桃一开,树冒了尖儿,酸枣枝子刺儿多扎腿,里面就更不好进了。”
测温仪、无人机、手锯,工具包塞得鼓囊囊,上山的小近道王秋生和班员窦志远早已烂熟于胸,像踩着某种韵律。记者有上次巡线的经验,可不敢贪恋早春的风景,深一脚浅一脚地紧跟,鞋上很快蹭满红土与草汁——山林用斑驳的雨痕和返浆的泥水宣誓着主权。
“看这棵刺槐!”秋生驻足,指向十米外的铁塔。顺眼望去,几簇嫩芽正从塔基缝里探头探脑。“这得赶紧清理,等雨季来了根儿往塔上缠,影响接地就麻烦了。”边说边用手锯剌断藤蔓,断口处渗出的草木气很清新。
34号塔下,窦志远看着塔腿上完整的黑色油泥很满意。“黑油一点痕迹没有,说明我们冬天装的防蛇刺很管用。”春来,山上的动物们早已蠢蠢欲动,循着塔上小鸟的气息,蛇类自然躁动不安,一旦爬到塔上,输电线路就危险了。
把防蛇刺的螺栓又紧固了一遍,秋生抹了抹额上的汗,他的手套被染成古铜色,斑斑驳驳,灰喜鹊嘎嘎做鸣,头上的枝丫开出春花。
记者手记
下山后,我与工人们作别,摘去鞋带上沾着的苍耳,跺了跺酸痛的腿,回去路上,我才发现今天爬的山是那么高。
顺着克黄线国道返回,于桥水库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金色涟漪,山麓间,铁塔披着金晖矗立,宛如青铜编钟,奏响春日勃发的悠长韵律。
(通讯员:王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