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天津津门虎和北京国安在泰达足球场上演了一场激烈对决,天津队被遗憾扳平,但收获了队史顶级职业联赛的第1000粒进球。清明夜微寒,有球迷网友在短视频平台留言怀念津门足坛名宿沈福儒,说这场京津德比如果配上沈指解说,一定会更加精彩有趣。
(摄影 刘欣)
沈福儒,生于1942年,天津足球名将,曾入选国家队,退役后在天津各级队伍担任教练工作。进入新千年,他逐步淡出职业教练岗位,“转型”足球解说继续“发光发热”。近20年的说球历程,他标志性的天津话、幽默风趣的相声式解说俘获了大批粉丝。如今,这位“足球界马三立”故去近两年,还有不少球迷转发着他那些“金句”和“名段”。
骨子里的津味儿和风趣
“有你滴嘛!”
“风停了,天晴了,泰达又行了!”
“(这动作)就是人骑自行车,你放个棍儿,条断了你棍儿不也折了吗!”
“你没事儿奏赖裁判,没事儿奏找裁判切,咱天津人讲话,尿尿不成路,碎嘴子一个!”
这些被广为传播的说球“名段”,不用看画面、听声音,从字里行间似乎就能联想起沈福儒那地道的天津话和风趣的解说。当然,流传最广的还是那段“喜来登大旅馆”名梗,那是沈福儒谈自己为泰达队物色外援的经历:“波尔图那个喜来登大旅馆那儿,等于全世界足球贩子都在那儿了……所以我这一看,太可怕了,骗你没商量,赚你也没商量,你看着这个讲话温文尔雅的,大骗子!”
有球迷留言说,这一段是“看一次笑一次”。
天津经济广播主持人李晨,曾在天津交通广播足球沙龙等体育节目中和沈福儒合作十多年。在他的印象中,沈福儒刚涉足足球解说或参与节目时的那几年,还没有形成后来那么鲜明的风格,虽然也是一口标志性的天津话,但并不像后来那样挥洒自如、金句频出。
“我记得有一次一起解说,沈指说,张烁这脚球传的真好哎,一下就过去了,介比完赛食堂给多做俩大虾仁儿!”这个早期让李晨印象深刻的片段,虽然不似后来的喜剧效果十足,但也透着浓浓的天津味儿,特别接地气儿。
逐渐地,不管是在广播还是电视上做节目说足球,球迷、观众对沈福儒的津味儿解说越来越认可和喜爱,而沈福儒也更加注重发掘自身的天津本土市民语言宝藏,融汇在解说中,快人快语、幽默直爽的风格越来越凸显,并且做到了极致。再后来,凡是有天津队比赛转播的地方,球迷总能隔三差五听到沈福儒的相声式解说。
“足球比赛,你得掌握节奏,以快为胜”、“这个动作你不能抡大腿,你得摆小腿儿”……风趣之外,沈福儒也总能把对足球技战术深刻的理解,用简洁、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亲切、乐呵的邻家大爷
因为多年的工作关系,李晨经常约沈福儒做节目,在他的记忆中,不管啥时候打电话,老爷子肯定在家随时接听,“沈指可能一直没用手机,有工作我就联系他家里那个座机,我现在还记着那个号呢,2334……”李晨表示。
李晨(左一)和沈福儒(左二)一起录制节目
多年下来,李晨和沈福儒关系格外密切,生活中二人也时常和足球圈朋友小聚。时间久了,相处更加直接,有时甚至“互不客气”,如果在节目中沈福儒话匣子一打开停不住了,李晨会及时把他往回“拽”,而沈福儒也偶尔跟李晨开开玩笑,说“李晨那小细脖,小脑袋特别聪明……”
“沈指说球是他的一个风格,有回老爷子录视频的时候说我是‘小细脖小脑袋’,又给我立了一个flag,哈哈!”李晨笑着说。
在李晨看来,沈福儒身上有一种天津人的乐呵、豁达和独特的幽默感,这一特质,再加上他说足球这个特殊的岗位,可以成为天津人形象的一个比较好的“窗口”。“可惜了,沈指走的太突然了。”
另一方面,沈福儒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率真和坦荡。“沈指活的简单、率真, 有时像一个小孩,爱憎分明,会直接表达他心里最直接的感触。他内心很简单、干净,可能有人会说这老头儿有点不懂事,但是你跟他交往不累,很放松。”李晨说。
担任世界杯特别节目嘉宾
步入老年的沈福儒,就是个亲切、慈祥的邻家大爷。在菜市场、小区门口,总有球迷不时偶遇老爷子,打个招呼,合个影,“一点架子没有”。有一回到电视台做节目,主持人问怎么来的,沈福儒一句“在家吃完麻酱面,骑着自行车就来了”,平平淡淡一句话,也充满了老天津式的幽默。
六七十岁时,还经常活跃在业余球场上,70岁出头了还能跑三千米,他关心青训工作,到各学校指导孩子。沈福儒的阳光、乐呵、豁达,感染着身边的朋友,也通过电视解说和广播节目传递到了广大球迷和市民心里。
认真、较真的职业生涯
前述那次到海外选外援,用沈福儒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天看三场,有的看两场半。咬着牙还得说不累,咱是顾问对不对,人家顾咱了,人家问咱了,咱就得在那盯着,活着时候干,死了就算,有一天是一天,咱今天就得拿货,拿个好货来,别回来之后人家说,你们看你们选的嘛,这队员都不管事儿。”
这段“贯口”式输出,也是沈福儒人生观的自我表达。认真、死盯、实干,这些特质,贯穿着他的整个球员和教练时代。
当年在天津队和国家队,他是有名的边锋,除了速度快,还有一脚标志性的下底后铲传助攻,为了练习这个动作,沈福儒的腿部几乎没剩下几块好皮肤。
在担任天津队和天津青年队教练时期,他也是一个要求严格、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主教练,他管理下的队伍,决不允许有假球、默契球的存在。他慧眼识才,培养了于根伟、左树声等一批名将,曾带领队伍拿过全国冠军。1992年,中国足球职业化前夕,他力排众议,把年仅18岁的于根伟提拔到了天津队一队。
当年的天津各级队伍人才济济,在外地球迷眼中也有着很高的人气。上海资深球迷老徐,至今记得1980年代初的一次上海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上,沈福儒担任天津青年队主教练。当时在上海静安工人体育场,在天津队和一支欧洲青年队的比赛中,天津队上半场落后,中场休息时,沈福儒大声地给球队作动员,提醒队员们继续拼抢,“介可是国际比赛!”一口地道的天津话,引得老徐和上海同伴竞相模仿!
“当时那个场地比较简陋,我们就在球员休息室外边,教练队员说的啥都能听见。我还记得当时天津队一脚射门,把球直接踢到了球场外,观众都哈哈大笑!”徐先生向津云新闻记者回忆道。
也正是这场比赛,因为来自欧洲的对手实力较强,最终天津队两球失利,对手还进了两个越位球。但有媒体记者在报道中说天津队被进了四个球,这引起了沈福儒的不满,“越位的球怎么能算呢?怎么能这么写呢?”沈福儒找那个记者大吵了一架。
一个外地球迷40多年前的几个记忆片段,生动还原了沈福儒的形象和性格,他就是这样一个有些较真、有些可爱,敢爱敢恨、敢说敢骂的人!
……
2023年6月15日,沈福儒溘然离世,天津足球失去了一位名宿,天津观众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解说嘉宾。正像一位天津前足球解说员说的,听说沈指离去的消息,想想他的金句妙语,自己只有“笑着哭”。
有球迷说,期待天津足球用更好的发展和表现,来缅怀和告慰远去的沈老爷子。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