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全国劳动模范、曾担任河北区光复道副食店售货员、天津市蔬菜总公司副经理等职的张士珍女士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9岁。
对很多有些年纪的老天津人来说,张士珍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不仅曾于1959至1979年间三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还曾于1958至1966年间七次被毛主席接见。她曾把天津第一辆流动售货车推上街头,又推动开设了天津第一家蔬菜副食的“早晚服务部”……从售货柜台干起的张士珍,亲历了我国蔬菜行业的多个“第一”,被称为“把卖菜这件事做到极致的人”。
“妈妈直到临终前,还跟来探病的人聊起市面上蔬菜涨没涨价、农药残留多不多等话题。她是干了一辈子蔬菜这行,也爱了这个行业一辈子。”张士珍的次子刘刚说。
走街串巷送菜上门
她手里拿着街坊们的一大盘钥匙串
从三尺蔬菜副食售货台走出来的全国劳模——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天津人对张士珍的印象。她用一辆木板手推车拉着满满一车大白菜送上门的形象,曾成为一代人的时代记忆。
张士珍拉着流动售货车
1935年,张士珍出生于天津,一家子共五个姐妹,张士珍排行第三。因家境贫困,张士珍只上到小学就不得不辍学回家,一边照顾她身体不好的母亲,一边帮着操持家务。
刘刚还记得,他小的时候,母亲张士珍给他讲过一家五姐妹从自家门框缝隙里见证平津战役炮火纷飞的故事。也正是随着天津解放和新中国成立,张士珍一家原本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逐渐有了改善。
到了16岁那年,作为当时为数不多识得一些字的人,张士珍被安排去会计学校学习,学习结束后又几经辗转换岗,她于1957年来到天津市河北区光复道副食店工作。彼时,这家国营蔬菜副食商店周边的市民特别多,售货员们每天从早忙到晚。热心的张士珍忙完本职的会计工作后,常到柜台旁帮着售货员称重打包,就这样一来二去,她正式转岗成为了一名售货员。
毛主席接见张士珍(左二)等全国劳动模范
人们很快发现,这个年轻的小姑娘不仅手脚麻利、热心肠,而且很会动脑子,且说干就干。张士珍观察到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孕产妇及带小孩的人出门买菜不方便,就主动提出要搞“送菜上门”,在那个年代,这不啻是个便民的创举。很快,张士珍率先推着一辆小推车开始串门售菜,这一干就是许多个春夏秋冬四季不辍。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60年在《大公报》上发表的快板作品《红售货员》中写道:“勤访问,多留神,有工夫就串百家门;她体贴,老年人,柴米青菜送上门;她关心,孕产妇,吃的用的及时送去都不误”——这些说的正是张士珍送菜上门的事迹。
到后来,不少天津市民由于很信任张士珍,索性直接把自家的备用门钥匙交给她,然后把零钱准备好放在家里进门处,让她上门时直接放下菜收钱。在很多年的时间里,张士珍手里都保有着由街坊们的门钥匙组成的一大盘钥匙串。
张士珍(前排居中)为市民售菜
不久后,张士珍又发现那些双职工家庭在工作日往往很难挤出时间买菜,她随即提出在光复道副食店建立一个“早晚服务部”。又是说干就干,她开始主动“多站一班岗”,在副食店原本的营业时间外,延长了自己在清晨、深夜的营业工作,让那些双职工家庭有了更多时间买菜回家。
此外,基于商品每次称重都要数定盘星再计算的效率低下现象,张士珍研究出“以秤杆当算盘”的速算法,还提出“算双不算单,四舍或五入”等一系列计算口诀,提升了算账效率。她还总结出“紧打酒,慢打油,小孩催他快点走,小伙把钱放在手”等许多工作顺口溜,提升了服务水平和效率。
一双手冻得皴裂的她
总是要“替对方多想想”
“小时候,妈妈总是跟我和哥哥说,卖菜可不是简单的‘一买一卖’就完事了,而是将心比心,总是要多替对方想想。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刘刚说,母亲工作的那些年里,她心里好像有一杆秤似的,就是要跟自己要强、较劲,而这要的强、较的劲,是张士珍心里认为自己能够给老百姓提供的服务水平。虽是卖菜这样一件“小小的事”,但她从不想马虎应付。
幼年时的刘刚,经常依偎在母亲张士珍的怀抱里。在他的记忆里,母亲这时候会不时用手指温柔地抚摸着儿子的皮肤,而他却常常会龇牙咧嘴地喊疼——原来,母亲的手上都是老茧,特别是冬天卖菜回家后,一双手更是冻得粗糙皴裂。
年轻时的刘刚与母亲张士珍
在光复道副食店工作的那些年,张士珍经常跑到副食店附近的天津市第一医院,就各种蔬菜的营养元素含量、蔬菜之间有无“相克”的情况,以及各种病人的用餐禁忌等问题,请教医院的大夫,并在自己送菜上门时,结合不同居民的具体情况给出一些购买建议。张士珍还曾带领光复道副食店的职工,配合医生为住院病人搞好营养配餐,做好患者群体的用餐保障。
张士珍很会观察不同顾客的需求,对年纪大、有些耳背的顾客,张士珍会在交流时把声音放大;对赶着上班的年轻人,她会把装货、收款的速度加快一些,尽量让他们少耽搁时间。就像老舍在那首快板词中夸赞张士珍的那样——“她叫人们吃省、吃好,生活更愉快。”
张士珍
体贴的张士珍,有时也会露出执着的一面。刘刚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母亲有一次因为生肉的装卸流程,和店员发生了一次激烈争论。当时,张士珍已担任光复道副食店的副经理,她发现装卸生肉的店员会把生肉直接扔在地上,那里不仅人来人往,还有送货的畜力车不时驶过,很不卫生。随即,张士珍提出要改进卸货的卫生标准和流程。
“当时有人反对,说行业内一直都是这么干的,没有改进的必要。而我妈妈很严肃地反驳,说‘人要将心比心’,说‘换作你是顾客,你乐意买这种肉去做饭吗?乐意做给你家里人吃吗?’然后,她坚持在卸肉的地方铺好苇席、布垫,还加了清洗、消毒的流程。后来,这些措施受到时任分管市领导的称赞,并批示要求在全天津市范围内推广执行。”刘刚不无自豪地回忆道。
1995年,年满60岁的张士珍在天津市蔬菜总公司工会主席的岗位上退休,就在这之后不久,她又遇到了一桩难事。天津市蔬菜总公司出现经营困难,不少职工面临下岗。张士珍获悉情况后,立刻向市领导汇报了职工的困境,以及自己希望另辟他路解决就业燃眉之急的想法。
很快,有关部门回复张士珍表示,考虑到部分职工此前有开车运输蔬菜的经验,可以让天津市蔬菜总公司及其下属的一些分公司成立出租车公司。同时,另一些分公司则转向冷库经营。就这样,通过张士珍的沟通努力,许多职工的就业安置难题得以解决。
退休后的这些年
她最喜欢逛菜市场和超市
2024年11月11日,张士珍因胆囊癌不治逝世。在生命的最后那段时间里,她的思维仍十分清晰,由于年老后听力退化,家人和探访者常用纸笔与她交流。一天,刘刚给母亲写道:“您当劳模光荣了一辈子,我们也跟着您光荣。”张士珍看后欣慰地笑了笑,点了点头。
其实,母亲走后,每当刘刚回想起她时,相比于全国劳动模范、“毛主席和周总理多次接见”等“光环”所带来的荣光,他印象更深刻的反倒是母亲一生闲不下来的性子,和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感。
刘刚出生于1968年,他的哥哥刘勇比他年长两岁,兄弟俩出生时,母亲张士珍已经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众多荣誉称号。于是,相伴兄弟二人从小成长的,既有有邻里亲朋的艳羡称赞和略带审视的目光,也有母亲十年如一日的高度责任心所带来的些许遗憾。
像是1963年天津海河流域特大洪水、1976年唐山大地震,在这些曾攸关数百万天津人民命运的重要时刻,张士珍那辆送菜的流动货车总是准时地推出去,风雨无阻。“我们和爸爸要说不担心是假的,但也为妈妈自豪。特别是我爸也是军人出身,他能理解这种为人民服务的心。”刘刚说。
张士珍(右一)随抗震救灾流动货车送菜上门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春节前夕,京津冀地区遭遇“倒春寒”的寒潮袭击,蔬菜几乎全被冻死。面临天津人民年后可能无菜可吃的困境,张士珍肩负起北上东北购买蔬菜的重任。那个春节刚过没几天,她就率领同事们一路北上黑龙江,最终从齐齐哈尔和哈尔滨的田地里现场收来大批蔬菜,运抵天津。
在刘刚和哥哥成长过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家人每年除夕的年夜饭都要在晚上八九点以后甚至更晚才开饭——这是因为无论是作为售货员站在三尺柜台,还是后来作为市蔬菜公司的副经理,肩负数百万天津市民的蔬菜副食调配重任,张士珍的工作都事关很多人的“吃菜”问题,而每到除夕,正是她最忙的时候。为了让更多人吃上一桌满意的年夜饭,张士珍一家自己的年夜饭,就总是没办法那么“准时”。
刘刚说,退休后的这些年,母亲最喜欢的,就是逛菜市场和超市。她会在菜市场细看菜价,会拿起副食柜台上的油盐酱醋瓶,认真端详一会儿,这种时候,张士珍的脸上总是怀念的神情。
张士珍在志愿活动中
也是在退休这些年,张士珍没有闲着,曾被树立为榜样的她,始终希望把榜样的力量传承下去。她加入了天津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劳动模范分会,经常到社区、工厂、学校里去,为居民和青少年讲述劳模故事。她还连续多年为山区贫困、孤残儿童编织爱心毛衣,并将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进行义卖。
“妈妈是个很善于学习的人,70岁时,她为了爱心义卖学会了用塑料珠编制手工艺品;年近80岁,她学会了用电脑PPT去宣讲劳模精神,可能这跟她闲不住的热心肠有关。”刘刚说。
张士珍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
这股“热心肠”,几乎伴随了张士珍走完一生。临终前那几个月里,张士珍尽管身体状态每况愈下,仍然会和探视的人聊起蔬菜的话题。2024年7月底那场让天津启动了防洪四级应急响应的大雨后,她会跟人聊起自己很关心的蔬菜价格上涨问题;看到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新闻后,她又跟探视者聊起蔬菜安全的话题。
“妈妈临终前的那段日子,不少来探望的人忍不住感叹说,病成这样,还关心大家吃菜的事情。她是几十年如一日,把卖菜这件事装在了心里。”刘刚说。(记者 侯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