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清明节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文化和旅游局会同各区、各相关单位,持续围绕“天津始‘钟’‘响’你”“春风十里 天津等你”品牌,举办特色文旅商贸融合活动238场,赏花踏青和城市漫游引领清明假日消费,为春日经济注入新活力。根据联通大数据,清明假日三天,全市共接待游客719.52万人次,同比增长1.3%;其中本市游客329.95万人次,外埠游客389.57万人次(河北省游客91.35万人次,占外埠游客的23.4%;北京市游客50.66万人次,占外埠游客的13%);游客花费达62.97亿元,同比增长3.9%;根据携程平台数据,天津位列国内周边游热门目的地前十。
假日三天里,全市文旅系统坚持日调度部署,持续开展安全检查,共派出127组509名检查人员,对435家文旅点位进行督导检查,发现并督促完成整改隐患15个;深化宣传报道,共计发布作品1475篇,开展特色直播活动近200场。全市文旅市场热力延续、市场运行平稳、氛围正向积极。
赏花游园备受青睐 全域联动多点开花
清明假期正值踏青赏花好时节,由市文化和旅游局、和平区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天津市海棠花节盛装亮相、全面升级。在和平区主会场举办的第三届海棠花节“津遇和平·戏聚海棠”主题活动,把海棠自然之美、洋楼建筑之美和城市人文之韵有机串联,彰显津派文化的独特魅力。民园、五大道公园、睦南公园等打造系列沉浸式演艺,成为假日里的聚客锚地。红桥区桃花堤和西沽公园举办天津运河桃花文化商贸旅游节,打造多元体验消费场景,“乾隆登临”“十二花神”春日祈福等沉浸式演艺、“数字花朝节”华服秀主题文化活动、“国潮品牌+本地老字号”运河桃花主题市集,将商贸文旅完美融合,不仅让游客流连忘返于粉色的桃花长廊,更享受到了特色美食和丰富的文创商品。南开区举办“老城津韵 花漾南开”赏花主题活动,古色古香的街区与绚烂春花相映成趣,以花为媒,充分展示了“津门故里”的春日美景和市场活力;长虹公园的碧桃文化节、水上公园的牡丹文化节,古装巡游、文化打卡和一系列惠民展演活动相映成趣。
城市漫游沉浸体验 河海津韵魅力彰显
春日的海河泛起粼粼波光,夜幕下更是璀璨夺目。“繁盛锦绣 跃燃海河”第八届天津海河文化旅游节精彩启幕,伴随新航季启航,海河游船上新具有天津特色的相声、曲艺演艺航班,打造“游船+”沉浸式体验。“夜游陈塘 哪吒闹海”主题文旅活动,将光、电、声有机结合,打造沉浸式夜游空间,展现“津派哪吒”形象,还引入国内首创“绿野仙踪”互动偶剧巡游、花火空中飞碟表演、自贡花灯等项目,助力夜间文旅消费。清明假期前夕,市文化和旅游局深挖河海、红色、建筑、工商等八大文化基因,推出“河海津韵”30条精品文旅路线,吸引了大批游客市民打卡踩线,提升春日津城文旅的精彩指数。假期里,滨海新区精彩活动接连不断,泰达航母主题公园举办“花漾之春·约会航母”系列活动,极地海洋度假区全新升级推出“花海奇遇季”主题活动,方特欢乐世界举办哏儿潮电音节等,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互动体验,共赴一场春日主题之旅。
文化展演精彩纷呈 文博场馆人气高涨
清明假期,文艺演出精彩上演,京剧《宇宙锋》《三岔口》《击鼓骂曹》 、沉浸式感官戏剧《寻找戏剧家》《宋美龄耳环丢了》、儿童剧《木偶奇遇记》等,深受观众喜爱。演艺新空间热闹非凡,民园主舞台上演话剧津门《大饭店》、杂技《肩上芭蕾》、京剧《哪吒闹海》《贵妃醉酒》、金街大铜钱上演话剧《日出》,广受游客追捧。文博场馆成为假日文化供给的主阵地,天津博物馆推出《世情万象——明清画境中的众生百态》展览,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古人生活,春日忆清明:博物馆里的传统手作之旅(一日营)等研学活动更是为广大市民游客带来饶有趣味的沉浸式体验。平津战役纪念馆开展“走进清明 感受传统—平小津话清明”主题研学活动,通过手作体验传播春日气息。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以“团结·友谊·合作——周恩来与万隆会议”展览为主线,开展“西花厅里的故事”“海棠花开忆伟人”等宣讲、展演、研学活动,将红色教育与春日赏花相结合,盛放的海棠与感人的故事相得益彰,社会反响热烈,文化传播力与吸引力显著提升。
踏青郊游举家乐享 绿色风尚深入人心
清明假期,亲近自然的郊野微度假深受家庭欢迎。蓟州区盘山、黄崖关、车神架等景区迎来八方游客,游客们登高踏青游玩赏花,不负春日旖旎风光。东丽区新立郊野公园举办的“桃红柳绿寄清明,春满人间共踏青”活动备受青睐,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嬉戏的画面成为春日最美风景。西青区树蛙部落理想村举办树蛙蛇年清明早春乐事节,进行植树、素食、农菜体验等活动,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静海区的光合谷风筝节、春光农场油菜花节令人神往,游客陶醉在田园风光中,尽享春日乐趣。宁河区木头窝村举办运河春韵·第六届桃花节,将湿地景观与民俗文化完美融合,桃花与村落构成动人画卷,吸引大量市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