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来中国的第四次献血,也是我人生的第13次。”说这话的是26岁的罗温馨——一位在天津医科大学求学的马来西亚留学生。日前,她与同班好友赛伊德和翟西卡一同走进滨江道献血屋,像往常一样,默契地撸起了袖子。
罗温馨正在献血
他们不是第一次这样并肩献血,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罗温馨、赛伊德和翟西卡分别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和斯里兰卡,三位异国青年在中国的“第二故乡”天津用热血为青春标记坐标——不只为学位,更为爱与责任而来。“爱心无国界,献血传大爱。我们用实际行动,在需要时及时伸出手臂。”罗温馨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她告诉记者,这份情,比一纸献血证更深刻。
2019年,罗温馨来到天津,成为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员。六年求学生涯,她不仅在课堂上博学求知,还在生活里火力全开:她拿下了天津市政府奖学金,还积极参加中国9家医学院校联盟活动——2023年,她在重庆医科大学表演中国传统技艺抖空竹,2024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举办的趣味运动会中夺冠,除此之外,罗温馨还在学校排球赛和珍珠球比赛中出战。她的微信步数,已是学医的版本里“最活跃”的那一类。
罗温馨在重庆参加节目表演
而在她热爱的清单里,献血从未缺席。“我第一次是在滨江道闲逛时看到献血屋,就进去捐了。学医的嘛,身体健康,还能帮人,为什么不呢?”罗温馨说得轻松,却唤醒了身边的同学。
室友翟西卡看到罗温馨带回来的小礼物,兴奋地问:“外国人也能献血?”然后立马定位前往。赛伊德紧随其后。于是,他们的“献血三人组”成立了,不需要仪式,只靠默契。
作为医学生,罗温馨在医院实习时亲眼见过血液的价值。“在手术室,病人大出血,情况紧急,医生能救人,但背后也有很多无偿献血者在支撑。”罗温馨认真地说。
罗温馨、赛伊德和翟西卡在献血
去年12月13日这一次献血,分别是他们仨的第13次、第10次和第4次捐献。对翟西卡来说,这也是她离开中国前的最后一次。他们一起走进滨江道献血屋,三人并肩坐下,鲜红的血液流进血袋,也流进了天津这个城市的记忆里。
“那一刻,觉得自己真的在天津留下了什么,人生这份回忆很美好。”罗温馨微笑着说。
在翟西卡临行前几天,他们仨在校门口一家店吃了一顿饺子,中国人的“长接短送”被他们照单全收,在中国结识,也用中国习俗送别挚友。那一晚,没有异国距离,只有三颗跳动的心。
罗温馨、赛伊德和翟西卡献血后合影
“等我毕业前,我们还会再去献一次。”罗温馨说,她和赛伊德将于今年夏天回国,但这段与天津的“热血”缘分不会终止。“未来我们会成为医生,那时能做的远不止献血。”
采访结束后,罗温馨向记者展示了来自天津市血液中心的感谢短信:“感谢您参加无偿献血!您的血液检测结果合格,近日用于患者。”
罗温馨说,这不是结束,而是他们医者之路的起点。来自异国的青年,正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回馈着他们眼中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