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天津市第三届牡丹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学生牡丹古诗词朗诵大赛于4月20日在水上公园牡丹园旁的登瀛楼小广场隆重举行。本次大赛由天津市水上公园、南开大学诗词楹联学会、天津农学院、境界颂艺艺术馆共同主办。
水上公园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牡丹自古以来就是富贵、繁荣和美好的象征,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赞美牡丹的诗词佳作。这些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当今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已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任务。通过举办牡丹古诗词朗诵大赛,能够激发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天津市牡丹文化节中小学牡丹古诗词朗诵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成为展示天津文化魅力和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品牌活动。天津市第三届牡丹文化节的牡丹古诗词朗诵大赛在延续前两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扩大到大中小学生。这样做,旨在通过学生的参与,扩大文化节的影响力,同时为文化节注入青春活力和文化深度。
当前,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单纯的书本学习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牡丹文化节通过朗诵大赛的形式,将课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朗诵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艺术,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通过参与比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和艺术修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举办大中小学生牡丹古诗词朗诵大赛,不仅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还能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进一步提升天津的文化形象和影响力。
本次活动面向全市大中小学生,覆盖面广,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活动的举办,能够吸引更多家庭和社会各界关注传统文化教育,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
本次牡丹古诗词朗诵大赛的举办,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文化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有益尝试。通过这一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文化素养,为牡丹文化节增添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为天津的文化建设和城市形象提升贡献力量。
本次大赛由南开大学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朱彦民教授,南开大学楹联学会原会长陆广训教授和南开大学教授萧福堂担任评委,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和其他奖项。
南开大学教授朱彦民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审美教育
“牡丹,国色天香,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云想衣裳花想容’,将牡丹与杨贵妃的绝色相映成趣;‘唯有牡丹真国色’,道出了牡丹的尊贵地位;‘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记录了当年长安万人空巷共赏牡丹的盛况。《洛阳牡丹记》详述牡丹品种,更见其风靡之状。”今之学校,竞相举办牡丹诗朗诵活动,其意义何在?朱彦民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非独为记诵几首古诗而已。小学生稚嫩的声音念着‘花开富贵’,眼中闪烁着对美的初识;中学生抑扬顿挫地吟咏‘天香夜染衣’,开始领悟文字背后的文化血脉;大学生深沉地诠释‘独立人间第一香’,则已然触摸到民族审美精神的脊梁。”
“每一代人都在重新发现牡丹。花还是那花,诗还是那诗,但当少年人清澈的目光投注其上时,千年文化便又活了一次。朗诵声中,古人与今人隔空相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审美教育。”朱彦民感慨道:“牡丹之艳,不正在于它年复一年地开在新旧交替的枝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