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日前,南开大学举办第九届“梨棠春荟”活动。期间,一场师生研讨别具亮点。5名天津市高中生代表、10名南开大学学生代表与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围坐在一起,共话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这台机器运用了自动驾驶、多传感器融合等技术,主要用于光伏电站的智能运维巡检。”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2023级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生宋奇龙展示了自己参与研发的光伏电站智能运维机器人小车。在他看来,产教融合如同一次“实战训练”,拥有允许试错的勇气,才是创新精神的本质。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2021级金融学(数字金融特色班)本科生刘瑞初介绍了同学们踊跃参加南开大学“火山杯”AI应用创新大赛的相关情况:“在零代码平台上开发训练智能体,让我们在零门槛学会使用AI工具,探索更多不同的领域。”
来自天津一中、南开中学、耀华中学、新华中学、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代表分别描述了自己的设想:更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更多浸入式科研体验、更多大中联动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冷宜霖特别提到在学校参与的“人工智能导论”先修课程:“这门课是南开大学的教授主讲,学到了很多也许我无法通过书本或者参观校园得到的知识。”
在人工智能时代,成为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特质?如何进一步构建学段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大学和中学如何衔接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这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探索实践中需要回应的“时代之问”。
在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后,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充分肯定了大家的想法建议。他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南开大学正在持续深化育人模式改革,打造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强化拔尖人才培养能力。”
陈雨露认为,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具备高度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要有强健的体魄,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老校长张伯苓始终秉持‘以体育人’的教育理念,百年来南开一直有着优良的体育传统和突出的育人成效。体魄强健、精神坚毅,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将大学比作一艘兼顾创新生态的船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就如同船帆。当船帆高高扬起,船就走得更快。”陈雨露指出,创新性是一流大学所应具备的主元素。南开大学正在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统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古今贯通、中外融汇、文理交叉“三维融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聚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交叉思维是创新思维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三维融通’等同于为同学们建构出创新的思维框架,学会在其中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效率。”陈雨露说道,希望同学们能在创新成长的发展生态中,尽快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津云新闻记者 段玮 通讯员 高雨桐 宗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