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上学的行为,或者说“拒学症”,是指儿童青少年因心理或社会原因(不包括身体疾病)而主动拒绝上学,或难以全天参与课堂学习。拒学症不仅影响学生近期及远期的学业成就,也会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阻碍其良好的社会适应功能发展,引发或加重一系列的健康风险,如肥胖或代谢紊乱、焦虑、抑郁或睡眠障碍等。今天,天津医院心理咨询科医生就来帮大家具体了解一下“拒学症”。
拒学症的特征
其显著的特征包括:
长期不上学;
尽管有能力上课(并无严重的躯体疾病),但经常旷课;
在早晨表现出对抗性行为,如发脾气或拒绝离开家;
在学校期间表现出异常的痛苦,常因此请假或离校。
拒学症的影响因素
影响儿童青少年拒学症发生、发展的自身及外在因素包括:
儿童青少年的个体因素
儿童青少年本身可能患有焦虑、抑郁、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学习障碍、社交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或者某些突出的人格特质。
父母或家庭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或者父母关系问题导致家庭氛围紧张、冷淡、无助等,或者家庭经济困难。
学校相关的因素
学校风气不佳、学校管理过于严苛、学习压力过大、师生关系问题、经历校园霸凌事件,或同伴关系发生变化。
其他心理社会因素
经历宠物死亡、亲人离世、搬到新的生活环境、转到新学校学习等压力性生活事件;或者经历一个较长假期,如寒暑假,或者是因生病而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社会电子产品和娱乐活动等。
拒学症的预防和治疗
临床中发现,很多拒学症儿童青少年常常存在“未被满足的正常的心理需求”。比如,无论成绩高低,他们内心都需要得到家长、同学、老师的认同、赞赏、肯定、关心与关注,也期待被需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内心需求有可能被忽视或忽略。
目前的研究和临床工作表明,下述策略或措施有助于儿童青少年拒学症的预防和治疗。
01家庭管理
父母需要共同建设、维持和谐的夫妻关系和温暖有力的家庭氛围;学习养育技能和亲子沟通技能;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合理的期待;理解和尊重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个人的边界;以接纳的态度欣赏孩子,避免经常性地批评和指责;避免以工作或其他原因为理由忽略或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看见”孩子的需求,并在互动中让其获得满足;父母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学习和运动习惯。
02学校干预
学校始终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系统、有效地管理校园霸凌事件;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到学生心理智力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多给与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分析并找到其个人的不足和长处,发现并调节学生间的矛盾冲突,引导健康伙伴关系的发展,让孩子找到归属感,提升兴趣,扩大知识量,满足心理需求。
03药物治疗
及时识别和治疗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时就诊由专业医生评估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拒学症与焦虑症、抑郁症、社交焦虑障碍、适应障碍、(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人格障碍等关系密切,特别是焦虑和抑郁问题。因此需要家长和学校老师平时需要留意上述情况的可能表现,或者在发现其发生拒绝上学行为后及时到医疗机构的心理科或心身科就诊咨询。经医生确诊后,医生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判断是否需要必要的药物治疗。期间,家长应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不讳疾忌医。
04学生个人管理
特别是青少年,需要培养自己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和健康的价值观;主动发展自己健康的伙伴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亲子关系,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和学习习惯,有良好的体魄;在与人际互动中不断习得、完善自己的社交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学习技能;既有竞争意识,也要有合作意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假期日程,合理安排自己的娱乐休闲活动;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
05专业的心理干预
目前的证据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是治疗包括拒学症在内的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主要心理干预方法。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善和调整学生的非适应性认知,学习适当的解压技术,以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而家庭治疗则通过协助家庭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重塑家庭边界,构建家庭和谐氛围,从而缓解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
总之,儿童青少年的拒学症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共同关注和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家庭、学校、个体等多个水平的措施以及精神科专业服务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帮助孩子重拾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声明: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