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全国首家省级体育运动医学中心——天津市体育运动医学中心在天津市天津医院挂牌成立。中心的成立是体卫融合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将围绕竞技运动医疗保障、体医融合健康管理及科研合作三大领域,整合全市体育及医疗优质资源,助力天津“运动之都”和“排球之城”建设。
随着天津市体育运动医学中心挂牌,市体育局将与天津医院组建高水平专业运动医学团队、运动防护师团队,为运动员提供健康管理及运动损伤预防、评估、治疗、康复、营养等更全面的保障,为赛事提供更专业的医疗保障;为运动爱好者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将国民体质监测纳入慢病早期评估体系,通过医体融合运动促进健康项目、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体卫融合交叉培训、运动促进健康科普工作,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运动方式,促进医体融合运动防治慢病建设;依托天津医院骨科国家重点专科优势,共建“体卫融合”实验室,加快推进国家重要项目落地实施,推动运动医学领域取得更多科研成果。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王栩冬致辞
天津市体育局局长、党组书记薛辉致辞
运动员代表柔道奥运冠军佟文发言
◆ 天津市天津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天津市体育局副局长吴卫凤共同签署《天津市体育局与天津市天津医院共建“天津市体育运动医学中心”合作框架协议》
天津市体育运动医学中心揭牌仪式
◆ 天津市体育运动医学中心启动仪式
天津市天津医院院长陈彤介绍天津市体育运动医学中心建设合作框架内容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原所长李国平教授做经验分享
天津市天津医院首席专家马信龙教授寄语中心发展
天津市体育局副局长吴卫凤寄语中心发展
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推进,“运动是良医”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天津市“运动之都”建设行动方案(2022—2030年)》的要求,在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天津市体育局的部署下,天津市体育运动医学中心将大力推动健康关口前移,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打造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深化体卫融合发展。
天津市天津医院早在2015年就开展了运动医学建设,十年来,医院不断推动运动医学、运动处方工作,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临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一是强保障。依托骨科、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学科优势,医院形成“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体系,不断提升诊疗精准度、缩短患者康复周期,放射科为运动健儿开启绿色通道,24小时应诊,同时,运动医学专家到队内进行健康指导,全方位守护运动健儿的健康与竞技状态,赢得了天津女排、津门虎足球队、天津女篮、天津男篮等队伍的信任与青睐。二是做培训。天津市天津医院在我市医疗行业率先连续4年开展运动处方培训工作,受益上万人。2021年,挂靠在医院的中华运动康复医学培训工程天津培训中心正式成立。三是进基层。近年来,天津市天津医院不断将运动促进健康新理念送到大众身边,与天津市体育局携手开展“体质健康驻社区 运动处方送群众”系列活动。同时,对运动处方知识做全域科普。四是建标准。天津市天津医院于2022年率先在全国成立首家“医疗运动处方质量管理组”,深耕运动处方临床服务工作的不断推进,厚植健康意识,前移健康关口。2024年,由天津市卫健委提出,天津医院牵头起草、立项、发布的《运动处方技术服务规范》通过评审,成为全国首部相关地方标准。这是天津推动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高质量发展标志性事件。此外,《社区体卫融合运动处方服务规范》也已由市场监管委予以立项。五是育人才。截至目前,医院已有30余人取得运动处方相关资质。
从运动健儿的康复诊疗到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依托天津市天津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的雄厚基础,天津市体育运动医学中心将专业服务延伸至城市每个角落。运动处方门诊即将正式开设。在这里,患者可以得到个性化诊疗照护,健康人群收获量身定制的科学运动服务。
天津市体育运动医学中心的成立,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天津市体育局对中心的成立和发展寄予深切期望。希望中心通过体育与医学学科强强联合的双向赋能,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探索“体育+医疗”合作的无限可能,为天津体育事业保驾护航,更进一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体卫融合样本,为健康中国、健康天津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天津市体育运动医学中心将打破学科壁垒,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形成完备的诊疗体系,通过医疗资源与体育实践的深度协同,不仅为竞技体育提供坚实保障,更将为全民健康管理探索创新路径。
(供稿:天津市天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