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宁河区板桥镇盆罐庄村因制陶技艺精湛被称为甑乡“陶村”,是天津市唯一以行业命名的村庄,也是我国著名的手工制陶生产地之一。2014年,盆罐庄村手工制陶被批准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
4月25日,盆罐庄村韩家窑陶艺设计室中,3位陶艺师正在全神贯注地用刻刀雕琢着手中的富锶泥壶。
“我们泥壶是纯手工制作,要求嘴儿、盖儿、把儿‘三点一线’,每位陶艺师每天只产出一件成品。”韩家窑传承人韩克胜介绍,韩家窑现在有10位陶艺师,一年可以制作2000多把泥壶,由于工艺考究、造型雅致,这些泥壶往往还没走出宁河,便被抢购一空。
陶土制作成陶器主要经过拉坯、修坯、明甄、烧窑等工序。“年轻时跟我父亲学习制陶,我‘登轮’、父亲‘做盆’,一天下来,我的腿直哆嗦。”韩克胜说,“以前拉坯机没有电气化,纯靠脚踏,现在我们用上了电轮,能节省不少体力,有更多精力进行创作。”
盆罐庄村制陶工艺始于战国至汉代,村里的制陶匠人采用无釉无彩碳化的黑陶制作技艺,不用做任何处理,就能让陶器达到外观黑如漆、亮如镜的效果。鼎盛时期村里几乎家家户户从事手工制陶,约有制陶作坊80多家,盆罐庄村也因此得名。经过世代传承,盆罐庄村的制陶技艺被韩家窑和李家窑两个窑口继承和发展,韩克胜是韩家窑第十八代传人。
从小深受祖辈陶艺熏陶的韩克胜于1991年创办了制陶工艺厂。这些年,深谙传统技艺的他一直思索着如何在陶艺制作千年传承中走好现代创新之路。他把新技术融入传统工艺,在烧制黑、红陶的基础上,成功探索中灰陶制作工艺,并在陶器装饰技法和纹饰上吸收了当地木版年画、剪纸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制陶风格,产品销往国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欢迎。
创新问题解决了,“幸福的烦恼”却出现了。2025年,韩克胜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将原来的生产线进行扩充,新增智能化电窑进行陶制品烧制。
“陶瓷制品需要经过严苛的烧制过程。传统柴窑烧陶需要大约24小时,除了中间5、6个小时排潮期,其余的时候都得有人守在窑前,5、6分钟加一次柴,要盯好火候,我们2位老师轮流盯着,辛苦不说,稍有差池,成品率就没有保障。”韩克胜说,“电窑就不一样了,我们确定好温度、时间,烧制实现了自动化,不用人在眼前一直盯着,制作一窑成品成本能比柴窑降低80%。”
本来挺好的事情,但由于制陶工艺厂常年采用柴窑,用电需求没有这么大,现有的用电环境不允许新进的2个电窑同时启动使用。在一次国网天津宁河公司电力网格员日常线上询问用电需求时,韩克胜说出了他的烦恼。
没想到,电力网格员立刻上门服务,帮助他使用“网上国网”APP进行增容报装申请,提交了申请后,网格员现场进行了勘查,并出具用电方案,仅用2天就完成了装表接电工作。
古老的制陶技艺提高了盆罐庄村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为了给盆罐庄村文旅发展提供充足电力,国网天津宁河公司创新实施“电力替代+非遗传承+乡村振兴”专属服务新模式,通过给非遗项目匹配“一对一”网格员,持续跟踪服务乡村企业非遗类别、生产设备、用电负荷等关键信息,量身定制个性化供电方案,并定期开展电力设备检查等延伸服务,为盆罐庄村制陶工艺的优化升级提供服务。
“这下可好了,电窑不但更环保,而且效率上去了,我们能让更多人了解到陶艺文化,了解到中国‘非遗’的魅力。”看着换好的电气设备,韩克胜的脸上绽放出笑容,细纹挂在眼角,就像雕琢出了一件满意的作品。
(通讯员:何铎 王建慧 吕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