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4月27日,记者在河北区法院获悉一起某物业公司诉业主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最终案件以诉前调解方式定分止争。针对物业小金额涉及背后“大民生”,河北区法院发出改善物业服务,化解矛盾纠纷的司法建议。
2023年8月,某物业公司因小区业主拒交物业费诉至河北区法院,要求业主交纳物业费并支付违约金、诉讼费。经查该,小区共有住户464户,其中355户业主未按期足额交纳物业费,双方矛盾十分尖锐。若简单裁判,不但耗费大量司法资源,也容易激化双方矛盾,影响小区和谐稳定。河北区法院立案庭收到立案材料后果断研判,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将这批案件统一转入诉前调解程序。
河北区法院立案庭与河北区工商联就该小区三百余起物业服务纠纷举行了调解工作座谈会,并召集物业公司法定代表人、六名业主代表、该小区所属居委会、街道以及河北区房产服务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就该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进行调解。
业主代表认为,该小区的物业服务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物业费收取标准过高,服务不到位。物业公司则表示,该公司收取物业费符合相关标准,物业公司每年支出非常高,近几年在该小区经营亏损严重。调解员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了该物业服务合同的效力,并讲述了自己曾经作为业主委员会成员的经历,将法理与情理相结合,客观中立地与各方进行沟通调解。
最终,双方顺利达成调解意向。该小区拖欠物业费的业主,如在半个月内补齐物业费,可按照折扣价收取物业费,逾期交纳仍按照合同价格收取。六位业主代表同意上述意见,首先带头交纳拖欠的物业费,并积极动员其他业主按照上述意见履行。经调解,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已经有258户业主主动交纳物业费,占未交纳物业费业主总数的72.68%,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此,针对因物业服务引发的纠纷多发、易发、群发态势,河北区法院发出司法建议,源头避免纠纷发生。
规范市场化运作机制,严格物业公司进出机制。引入“黑白名单”机制。构建科学、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各小区物业费收交率、涉诉率、投诉率等制定评分标准,对各小区的物业服务分类开展实效测评,形成统一标准的物业公司星级评价制度,推动形成“优胜劣汰、失信失业”的物业服务市场环境。
尊重业主的主人翁地位,发挥业主委员会和业主的主体作用。居委会加强对小区物业自治管理的引导,调动小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对于业主关心关注的社区事项,依法主动公开。建立健全各类管理规约、决策议事制度,对于涉小区事项广泛征求业主意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厘清物业职责,畅通沟通渠道。司法数据统计显示,许多居民不交纳物业费的原因是对于物业公司的职责理解有偏差,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物业服务人员与业主双方的沟通也存在障碍,导致物业费收交难,形成恶性循环。相关主管部门应切实负起主体责任,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指导物业单位制定服务事项细则,厘清物业职责,加强物业公司与业主的沟通交流,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源头,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
构建多方参与的物业纠纷化解机制。社区物业管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单元,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纠纷解决机制,对于普遍存在的物业问题可以依托综治中心、引入行业调解等相关调解组织,充分发挥调解的示范带动作用,争取调解一案,解决一片,实现物业服务纠纷源头治理。
(津云新闻记者 苑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