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候鸟迁徙季,共有近千只东方白鹳莅临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有19对干脆不走了,选择在该保护区筑巢繁殖。目前,共有10余只东方白鹳雏鸟破壳而出,成为这里的“新公民”。
从今年2月初开始,近千只东方白鹳陆续抵达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它们和其他候鸟一起,让这片湿地再次生机勃勃,成为生命的乐土。
“春季迁徙季,大部分在我们保护区停留的是旅鸟。也就是说,它们把这里当成了迁徙的驿站。在做一定时间的停留和‘补给’后,这些旅鸟还要继续北迁。但2016年开始,一些东方白鹳开始把我们这里当成了自己的老家。每年春季迁徙季,它们的最终目的地就是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市鸟类保护的成果。”
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相关科室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今年共有19对东方白鹳选择留下来。初春时节,它们冒着丝丝寒意,用修长的喙叼起树枝、芦苇,你来我往、相互配合,精心搭建其巢穴。
东方白鹳对繁殖环境极为挑剔,偏好高大树木、电线杆或人工搭建的巢址。今年东方白鹳选择在人工巢址和保护区内的高压电塔上筑巢。它们搭建一个巢穴往往需要数天,然后进行交配。到了3月,雌性东方白鹳开始产卵,之后夫妻俩轮流肩负起孵卵的重任。
为了更好地保护东方白鹳,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从今年开始依托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在15个人工巢址的鸟巢上安装了红外相机,实时关注东方白鹳繁殖情况。经过一个多月的孵化,东方白鹳雏鸟于4月陆续破壳而出,保护区通过红外监测设备拍摄到东方白鹳繁殖育雏的珍贵画面。毛茸茸的雏鸟,带着几分懵懂与好奇,怯生生地探出脑袋。亲鸟们则投入到育雏的忙碌中,它们穿梭于湿地的水域之间,凭借敏锐的视力和高超的捕食技巧,迅速捕捉鱼类、蛙类等食物,然后将食物细心地喂给雏鸟。目前,除了破壳而出的雏鸟外,还有部分东方白鹳正在孵卵过程中。
据介绍,为进一步加强对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的保护,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增加巡护频次,扩大巡护范围,对保护区内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鸟类生存的各类问题,如非法捕猎、破坏栖息地等行为,为东方白鹳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繁殖环境。同时,我们将科技手段与人的力量紧密结合,一旦监测到异常情况,人员迅速响应和处理,极大提升了保护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相关部门负责人还向记者介绍:“此外,我们还对东方白鹳繁殖的核心区域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限制人为活动,为东方白鹳提供了不受打扰的繁殖空间,确保其繁殖过程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