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的喧嚣,并未打乱我市20项民心工程道桥维修整治项目的施工进度。市道桥事务中心通过智慧手段赋能项目建设,在多个施工点配置了机器人“工友”。昨晚,记者走进智慧工地,直击机器人“工友”如何高效助力,成为建设者的得力助手。
晚风习习,卫国道改造项目现场依然灯火通明。21时,记者来到施工现场,看到从祁连桥到津汉桥路段的改造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工人们各司其职,而不同于传统施工,机器人“工友”也在忙碌着。市道桥事务中心工程管理科工程师于海生指着一台摊铺机器向记者介绍:“大家叫它机器人‘工友’,学名是‘道路改造工程智能化管控模块’。这个新工友可不简单,它通过智能化系统实时监控摊铺碾压环节,精准调整每一车沥青的温度,确保施工质量。”
当混合料车进入现场时,摊铺机的智能系统立即检测温度,若低于临界值,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提醒工作人员调整。“如果温度不合适,摊铺机就无法达到最佳效果。”于海生说道。话音刚落,旁边调度员通过对讲机发出指令:“2号料车,优先入场,温度合适,先上!”
记者注意到,机器人“工友”与现场智能管理系统无线连接,系统大屏实时显示温度、速度、轨迹、碾压遍数等数据,施工环节的每一个细节都尽在掌控。 除了提升施工质量,工地的安全管理也实现了智能化。采访中,记者目睹了AI摄像头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的人员并广播提醒。机械设备还装有智能防碰撞系统,施工人员靠近时,系统会报警。此外,工地配有“电子围栏”,每位工人的工牌中嵌有芯片,能自动打卡、定位,甚至一键SOS呼救。
技术交底环节也得到了优化,工人们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了解技术方案和质量标准。工人张浩告诉记者:“以前我不太会操作新摊铺机,这几天通过扫码学习掌握了操作要点,智能化培训让我们的技术水平提升很快。”
虽然机器人“工友”大显身手,但工人们的工作压力并没有减轻。于海生说:“科技让现场管理更高效,但我们依然肩负责任。作为民心工程,我们不仅要保证施工进度,还要确保安全与质量。”他的同事告诉记者,原本“五一”假期于海生计划与家人去山东旅游,甚至已经买好了车票。但为了确保工程进度,于海生毅然放弃了旅行,坚守在施工一线。
在今年我市20项民心工程道桥维修整治项目中,市道桥事务中心不断引入智能技术,推动项目建设更快速、更精准、更安全。“这不仅是修路,更是为未来城市的智能化发展铺路。”市道桥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