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芭蕾舞者的脚步叩响红色记忆,当展板上陈列的照片在光影中苏醒——这个五四青年节,平津战役纪念馆与天津歌舞剧院用艺术与历史交织的沉浸式展演,开启当代青年与革命先辈红色娘子军的跨时空对话,为新时代青年打开一扇“热血任意门”!
5月4日上午,在平津战役纪念馆讲解员唐煊和天津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崔靖颖的引领下,一场“情景宣讲+芭蕾舞剧”的沉浸式演出正式开启。天津歌舞剧院特别编排的《红色娘子军》双幕剧,刻意保留了1960年代首演版的动作质感,再现了琼崖纵队女战士吴琼花从受压迫成长为革命者的历程。编舞团队多次来到平津战役纪念馆考察史料,将西方芭蕾技巧与中国革命精神相融合,把文物中凝固的历史细节转化为舞蹈动作,以“倒踢紫金冠”“刀剑舞”等标志性动作展现巾帼力量。
首幕舞剧以琼花成长为革命战士收束,在观众尚未平息的震撼中,平津战役纪念馆讲解员张婧思带来宣讲《背上的生命与枪尖的信仰——琼崖纵队女战士的赤诚之歌》,讲述103名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女性,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首支成建制女兵连队——琼崖女子纵队。当听到她们有的是还在哺乳的母亲,却剪发参军,背起自己的孩子,以瘦弱身躯扛起钢枪,用血肉之躯掩护主力撤退时,台下青年观众眼眶湿润,摘下眼镜擦拭眼角。观众在具象化的历史情境中,重新理解“枪尖托举信仰”的生命重量。当最后一字落地,第二幕《红色娘子军》的号角再次吹响,语言与舞蹈在历史光影的碰撞中完成精神接力。
这场沉浸式演出不仅是历史与艺术的邂逅,更是代际精神谱系的续写。平津战役纪念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祁雅楠表示:“本次活动创新地采用“宣讲+舞蹈”双线并行的模式,让红色教育从单向输出升级为全感官沉浸体验,参与演出的演员都比较年轻,报名观看本场演出的观众也大多是00后的青年,甚至是05后、10后。在演出过程中能注意到观众们的情绪非常投入,当舞者演绎到高潮部分时,台下观众身体不约而同微微前倾,还有的观众快速在手机备忘录里记录心得体会,我们作为发扬革命文化精神的主阵地,看到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当代路径。”
本次活动作为平津战役纪念馆“红色艺术沙龙”系列活动首场活动,以历史与舞蹈的跨界对话开启了沉浸式红色教育新模式。未来平津战役纪念馆与天津歌舞剧院还将持续深化合作,推出更多艺术体裁的宣教活动。通过艺术活化革命文物,构建可感知、可参与的红色文化传播新范式,让红色基因在艺术共鸣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