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4日,天津音乐厅内唢呐声响彻云霄,掌声雷动。由当代唢呐演奏家、天津音乐学院王展展教授领衔的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青年创作人才资助项目“朝天歌—王展展唢呐协奏曲音乐会”圆满收官。这场以唢呐协奏曲《朝天歌》为核心、融合六部风格迥异、形式多元作品的五四青年节专场演出,以唢呐为笔,以传统为墨,在当代舞台挥洒出一幅“传古立今”的民族音乐画卷。
唢呐一响万物生,《朝天歌》奏响音乐史诗
作为音乐会的灵魂之作,《朝天歌》以炽烈苍凉的曲调压轴登场。王展展手持唢呐,将陕北人的生命信仰与精神倾泻而出。这部由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协奏曲,自2018年由王展展首演后,已在国内外40多个城市巡演百余场。此次回归津门舞台,王展展以更精进的技艺诠释“朝天”二字的重量:“唢呐是中国人刻在基因里的声音。我们想证明,它能承载更宏大的叙事,对话最当代的审美。”
多元形式作品横跨民间与殿堂
开场曲《将军令》原为戏曲中开场音乐和为摆阵等场面而伴奏的曲牌。以多支唢呐矩阵合鸣,并配以大锣大鼓 ,渲染威武雄壮的气派,并用招军长鸣以壮声势。
独奏曲《豫乡春色》由周东朝作曲、王展展首演于2016年,描绘了豫乡大地风景如画和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乐曲在保持了唢呐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融入豫剧音乐豪迈、蜿转的风格,
备受瞩目的首演新作《春和·景明》通过冬春嬗变的自然意象,引发对生命的哲思,以唢呐、笙、大军鼓的三重对话为载体,突破了传统唢呐音乐的叙事手法,强烈的音响与鲜明的主题对比,充满戏剧张力,正如冰封终将化作春水,真正的传统也在裂变中孕育新生。
作曲家刘畅创作的双唢呐协奏曲《凤求凰》,灵感来源于司马相如的词赋《凤求凰》中的: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作品表达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以“凤”“凰”声部互竞互融,模拟爱情中的嬉戏与角力。
独奏曲《大笛绞》,2013年由王展展整理改编并首演。作品原是一首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民间曲牌,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笙、打击乐为伴奏乐器,以“慢板龙”“快板龙”为基础素材,凭借民间鼓吹乐特有的“即兴式”手法发展而成,被广泛运用于民间婚丧节庆等民俗仪式中。2013年在文旅部主办的首届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中获最高演奏奖,获批获批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舞台艺术创作项目资助;2018年在独奏曲基础上衍生出首部《中国吹打乐剧场—大笛绞》。
重奏曲《唢古呐今》震撼点燃全场,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优秀项目,由王展展教授委约作曲家赵泽明为“唢古呐今”组合量身打造而成。作品围绕核心编制中的六只不同型号的唢呐,使用了中亚古人类文明发源地区的曲调创作而成,交织出混沌初开、万物生长的壮丽图景。
在“守正”与“创新”间奏出民乐震撼回响
从陕北人文史诗《朝天歌》的苍凉炽烈,到实验新作《春和·景明》的哲思裂变;从民俗曲牌《大笛绞》的烟火灵动,到双唢呐协奏《凤求凰》的现代叙事——唢呐挣脱“红白喜事”的刻板标签,以多元编制与国际语汇,演绎出民族器乐的当代史诗。“王展展用一场音乐会完成了唢呐从‘民俗符号’到‘艺术语言’的升维。这场演出让我们看到民乐的未来不必‘讨好’现代,它本就可以引领潮流。”观众在观看演出后感慨万分。
《朝天歌—王展展唢呐协奏曲音乐会》以五四青年节为契,以横跨经典与先锋的作品,在“守正”与“创新”间奏出震撼回响。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青年创作的标杆成果,更以“破茧成蝶”之势,昭示传统文化在青年手中焕发的无限可能:它无需刻意迎合时代,只需以真诚与胆识对话世界,便能以裂变之姿,奏响文化自信的嘹亮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