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近日,市政府官网公布2024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情况,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龚俊波牵头完成的“晶型药物精准制备共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荣获2024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龚俊波教授
在制药过程中,药物结晶的过程十分重要,同一种药物呈现不同晶型会导致疗效和安全性差异。不一样的药物形态,其后处理性能、溶解速率、药效等也不同。
为了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需要精准去除杂质、特定晶型的稳定制备等行业共性问题,多年来,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课题组持续攻关,最终解决了行业的四大难题。
项目第三完成人、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尹秋响告诉记者:“最初是医药企业主动找到我们结晶中心,希望解决产品稳定性、一致性的问题,经过多年的产学研合作,虽然不同医药企业的产品存在不同问题,但我们最终总结出四个共性问题,盯住这四个难点,我们持续攻关,为此提出了四项创新点。”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吴送姑是龚俊波教授项目组成员,作为项目第二完成人,她一直从事药物结晶与晶体机械性质的研究。
吴送姑副教授
“我们在实验研究中,多次尝试,发现结晶工艺不只是受到药物本身的影响,还要考虑空气中的温度、湿度等,药物结晶过程中的环境控制十分重要。”尹秋响说。
吴送姑记得,还是龚俊波教授的学生时,当时一边研究一边探讨困扰企业生产发展的问题。她笑着回忆说:“在做实验的时候,考虑到药企来找我们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问题,就更加具有责任感、使命感,现在我也是这样培养、鼓励学生,让学生多关注产业界的问题,带着问题深入研究。”
项目组为解决药物特定晶型纯度低、难控制的普遍问题,揭示了药物多晶型成核和转化规律,建立了原料药和成品药制备全过程晶型控制策略,开发新型结晶装置,解决产业化放大难题,打破国际制药巨头晶型专利封锁,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00%纯B晶型阿立哌唑等多种药物特定晶型的稳定制备。
为攻克晶型药物特异性杂质含量高、难分离的关键问题,项目组开发结晶过程先进控制技术,将普利类、沙坦类等多种晶型药物的基因毒性杂质含量控制在ppb级痕量水平;开发S-西酞普兰新晶型实现一步手性成盐拆分,收率提升10%,R异构体杂质含量从3%降至0.2%的国际领先水平。
为克服晶型药物粉体性能差、后加工难的共性问题,项目组开发了新型结晶技术和晶习调控方法,成功解决国产1类抗癌新药ACT001无辅料分装胶囊的国际难题,并发明了球形结晶技术。目前,研究中心与天津尚德药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治疗“癌王”脑胶质瘤国产原研1类新药ACT001产品规模化应用。
如今,该项目创新技术在浙江华海药业等6家企业建立了28种产品原料或制剂生产线,近3年累计新增销售收入138.94亿元,新增利润23.51亿元,创收外汇7.91亿美元。阿立哌唑等7种原料药突破国外药企晶型专利封锁,完成自主创制。
(津云新闻记者 苑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