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天津,海河水微波荡漾,我市海河系桥梁正在接受一场“精细体检”。作为我市今年实施的20项民心工程之一,道桥安全维修整治项目涵盖12座海河系桥梁,目前已进入收官阶段,预计本月底前全部完工。连日来,记者走进施工现场,探访大光明桥维修进展,见证桥梁维养领域“微创修复”的实践,为钢桥焕新提供了范本。
雨夜开工 修复桥面“旧病”
9日晚10点,大光明桥桥面细雨未歇,河东侧灯光映出一片微光水影。记者到达现场时,施工人员正布置隔离设施,施工车辆缓缓驶入桥面,运送材料与机械。交警在桥头各要点疏导交通,按照预设方案分流车辆。
此次维修利用两个周末的4个公休日白天和6个夜晚,分两次对大光明桥部分桥面实施维修。“第一次集中施工计划持续到周一凌晨5时,必须在55个小时内完成。”市道桥中心工程管理科高级工程师于海生告诉记者,“我们与交管部门共同商定,最后选在周末,避开工作日高峰。”
记者了解到,施工期间,顺驰桥辅路上桥口至八纬路交口等多个点位,交警操控无人机巡回喊话,引导车辆绕行。“没想到还能听见天上说话的‘交警’。”河东区市民王岩说,“技术进步真快,绕行也更高效了。”
技术升级 加速“微创修复”
桥梁维修改造讲究“快、准、稳”,这次大光明桥维修改造堪称“教科书级别”。于海生告诉记者,此次摊铺采用“环氧粘结层+超薄高弹SMA沥青”组合。“传统施工需10天以上,这种新材料仅需等待10小时即可进入下一道工序。”他说。
记者现场看到,摊铺机将油料均匀铺设,压路机紧随其后碾压。为保障桥梁结构安全,震荡压路机采用低振动模式。“非机动车道我们用小型摊铺机施工,边角则由人工用夯板处理。”现场施工负责人介绍。
更重要的是,本次施工采用了精铣刨技术。“刀头可调节,现场有多名工程师随时调整。这种‘精剃头’式施工让每一毫米都精准服帖。”于海生说,今后精铣刨将成为钢桥养护“标配”。
两段施工 即将“焕新上岗”
大光明桥建于1983年,这次维修不只是换油面。“施工前我们完成全桥体检测,包括钢箱梁、栏杆、铺装层。”于海生说,“桥体结构良好,问题主要集中在老旧的环氧沥青层,因此必须全面铣刨。”
记者现场看到,大光明桥第一次施工已接近尾声,摊铺机完成最后一段油面作业,空气中弥漫着新沥青的温热气息。按计划,桥面在20时后达到通车温度,较原计划提前8小时通车。“这次就像给海河桥梁做了场‘微创修复’,新技术把‘伤口’控制到最小,恢复快,对市民出行影响更小。”于海生说。
下周末,大光明桥剩余车道将完成修复,届时这座海河重要交通枢纽将完成“换肤”,焕新“上岗”。我市今年道桥维修整治项目也将在5月底全面收官,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加安心顺畅的道路环境。